以民俗之韵丰婚丧之魂 绘就文明新图景
作者:张忠信
婚丧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基因。推动“提高民俗文化、丰富婚丧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脉的传承守护,更是回应时代需求、涵养文明新风的必然之举,关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关乎社会文明风尚培育。
以民俗文化为基,筑牢婚丧文化之魂。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礼仪规范、人文精神,是婚丧文化的“根”与“魂”。传统婚礼里,“纳采”“问名”的礼仪传递着对婚姻的郑重;丧葬习俗中,“祭奠”“追思”的环节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民俗元素,绝非过时的“旧俗”,而是饱含文化智慧的精神财富。如今,将传统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融入婚礼布置,用地方戏曲、民乐演奏丰富丧葬追思,让民俗文化从“博物馆”走进婚丧场景,既能为婚丧活动注入文化厚度,避免其陷入“低俗化”“同质化”困境,更能让民俗文化在实践中得以活化传承,实现“民俗焕生机、婚丧有内涵”的良性互动。
在守正创新中破局,走出婚丧文化发展新路。丰富婚丧文化,绝非对传统的盲目复古,更不是对陋习的纵容,关键在于把握“守核”与“创新”的平衡。一方面,要坚决摒弃婚丧活动中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低俗表演等陈规陋习,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行为,不仅加重群众经济负担,更背离了民俗文化的初心。另一方面,要避免陷入“去传统化”的误区,不能为追求“新潮”而让婚丧仪式沦为无意义的娱乐,丢失情感表达与文化温度。从“生态安葬+民俗追思”的绿色殡葬,到融入新人故事的个性化民俗婚礼,实践证明,唯有保留“尊重情感、敬畏生命”的核心,用现代理念重构形式,才能让婚丧文化既存“老味道”,又添“新活力”。
凝聚社会合力,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推动“提高民俗文化、丰富婚丧文化”,需要政府、社会、群众协同发力。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将优秀民俗文化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举办民俗展、开展传承培训,让群众知民俗、爱民俗;社会组织要搭建桥梁,培育专业民俗婚丧服务队伍,提供规范化、人性化服务;更重要的是,每一位群众都应成为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在参与婚丧活动时主动筛选民俗精华,拒绝陋习,让婚丧仪式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成为传递温情、涵养美德的载体。
婚丧之事,一头连着传统,一头连着当下。以民俗文化赋能婚丧文化,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婚丧活动真正成为承载情感、传递文明的场景,方能为社会文明进步注入持久动力,绘就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