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张浩题《破界》
张浩,号缶鸣斋主,河南南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研究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南阳市市直书协主席、首届中国毛笔与硬笔书法大展“双十杰”书家、甘肃简牍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师。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大展中入展、获奖150余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20余篇;《书法导报》六次推出其书法创作专版和理论文章。作品分别被中国文字博物馆、常德市人民政府、尼日利亚驻华使馆、澳门城市大学、经济日报社、军事博物馆、中国邮票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古朴厚重 率意自然
----张浩书法印象
□曾一
张浩先生的书法弥漫着秦汉人的气息,高古、博大,朴茂、雅致……,不跟风随流,无灵巧油滑和妩媚多姿之态,有谦谦君子之风和荣容华贵、超然脱俗的正大气象。黄山谷云:“书字百病可医,唯俗不可医也”。格调和气息决定了书法的品味,格调和气息低下的,再好的技法也只是“匠人”而已。
王维诗《积雨辋川庄作》
观张浩君之书法,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不俗和古雅。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内在气质和与众不同的味道,有一丝穿越时空的深沉、高古和沧桑,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化语言。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素养和经典法帖作基础,往往会流入恶俗和匠气。多年来,张浩一直游走在秦汉碑刻和墨迹之间,其为人内敛,不事张扬,是书法艺术道路上的“苦行僧”。从早期临习《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汉代碑刻,到近年来上溯隶书源头,取法乎上,师宗根源,对《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和《马王堆帛书》《祀三公山碑》等进行了系统的挖掘。从而形成了格调高古、沉稳朴拙、气韵生动、率意自然的书风;字形结构结构隶中带篆、篆隶结合;用笔方圆并重、刚毅遒健;多质朴而少华丽,多沉雄而少妩媚,多古拙而少时风。注重书法的自然属性,表现书法的“原生态”,书法风格力追秦汉。
苏轼词《密州出猎》
王慎中《赠李汉诗》
苏轼诗《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
香云浮宛邑 花海映晴霄
赵孟頫诗一首
杜甫诗《黄河二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鸟归沙有迹 帆过浪无痕
晏殊词《破阵子》
杜甫诗《望岳》
王维诗《出塞》
杜甫诗《江村》
钱起诗《赠阙下裴舍人》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