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辉 朗诵:刘晴

月光下的黄鹤楼,
不是楼,
是长江在夜里
替我悄悄铺开的一封长信。
风把信纸吹得簌簌作响,
像您坐在老屋灯下
替我缝被角时,
针尖穿过布帛的轻叹。

我伸手抚摸砖缝,
一道一道,
像摸您手背的皱纹。
崔颢的句子、李白的月亮,
都歇在这里,
歇成一块一块
被岁月磨圆的青砖。
它们认识我似的,
冰凉又温热,
像您掌心里
那一点不肯褪暖的茧。
中秋的月亮悬在江城之上,
像您当年
盖在月饼盒上的那张红纸,
隔着半座城,
隔着四十年,
仍“啪”地一声
贴在我心口。
长江大桥的火车
一串银扣
把南北扣在一起,
可我知道,
再亮的铁轨
也缝不到
咱家门口那盏
昏黄的廊灯。

月光不是光,
是长江的水倒流而上,
把汉口、汉阳、武昌
三镇的灯火
一寸寸
洗成旧照片。
照片里
您站在晾衣竿下,
竹竿上晾着我的小学校服,
水滴在青石板上
敲出一圈一圈
圆圆的晚钟。
那时我踮脚就能抱到您的腰,
如今我踮脚
只能摸到
黄鹤楼第二层的栏杆。

游人举起手机,
他们在收藏月光,
我在收藏
您鬓角的那一缕白。
我想变成一块砖,
嵌进这楼身,
让风把楚国的芦苇
吹成笛声,
让笛声
把“黄鹤一去不复返”
吹成
“妈,我明晚就回”。
吹成
我胸口那枚
不肯融化的霜,
您伸手一摸,
它就化成
早春第一滴
落在您手背上的
雨水。

月光下的黄鹤楼,
其实是
站在江边的一位老人,
他不说话,
只把几千年的孤独
并成一声
江水的叹息。
我听懂那一声,
就像听懂
您电话里那句
“忙就别回了”,
后面藏着
长长的一截
空白。

妈,
我把月亮举过头顶,
像举起
咱家灶台上
那盏
唯一没熄的灯。
它照我
穿过人潮,
也照我
不忘归途。
如果今晚
您也抬头,
请把窗推开一条缝,
让风
替我把
藏在月光里的那声
“妈,我想你”
轻轻
放在
您的枕边。

赏析语:
《月光下的黄鹤楼》是一首饱含深情与眷恋的诗作,借月光下的黄鹤楼这一经典意象,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爱意娓娓道来。诗中,黄鹤楼不再是单纯的建筑,而是化作承载情感的载体,长江的流水、砖缝的纹路、青砖的温度,皆与母亲的音容笑貌、生活细节紧密相连,触景生情间,细腻而真切地勾勒出母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同时,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把月光比作长江倒流的水,将思念洗成旧照片,生动且富有画面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在古典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抒发了游子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对家的深深眷恋,读来令人动容。

作者:陈辉 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成员、活动部副主任,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文学顾问。

朗诵:刘晴,网名水玲珑,朗诵爱好者,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成员,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团员,省朗协辅山雅苑工作部成员。用我的声音祝福你,用我的讲述陪伴你!
首席艺术顾问:瞿弦和
文学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郑 英 欧 震 徐世球
黄 鹏 曹 辉 梅光球
梁 宜 雷喜梅 戴建业
陆运良 陈 辉 欧阳贞冰
艺术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主任编委:谢东升
编委成员:
投稿通道:
邮 箱:478358323@qq.com
联系人:陈立华 13907125104
投稿要求:
1.音频mp3格式、视频mp4,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
2. 纯文本格式的作品文稿及简介,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文稿及简介,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文稿及简介。
3.作者和朗诵者照片,照片请勿添加边框等装饰。
4.特约组稿多篇作品请分类编号。
5.投稿人请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沟通。
6.来稿我们会认真审听,择优发布。
总 编:谢东升
主 编:杨建松
副 主 编 :魏月辉 刘建林 陈 辉
承办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诗歌音乐专业委员会
指导老师:晓 吾
责任编辑:杨建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