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了动物乐园一课:本节课以 “动物乐园” 为情境,通过数数、画图、符号认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 “相等”“大于”“小于” 意义,掌握 “=”“<”“>” 读写与应用。结合课堂实际,从亮点、不足与改进方向反思如下:
一、教学亮点
情境导入激活能力:以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数数,关注数数方法差异,邀请 “有序数”“做记号” 的学生分享,学生能准确数数,近半数用高效方法,达成 “提炼数学信息” 目标。
探究与反馈突破难点:让学生用画图自主比较数量,再分类展示 “不同符号”“相同符号” 两种思路,提炼 “一一对应” 逻辑后引出符号。用 “开口对着大数笑” 及手势突破 “混淆 < 和 >” 难点,书写与应用强化落地:规范示范符号写法,通过 “作品展示”“互评” 培养书写习惯;“说 - 圈 - 填” 环节强化 “语言表达 - 符号记录” 关联,70% 学生能准确表述并填符号。
二、教学不足
符号应用分层不明:10% 学生难表述数量关系,无法衔接 “表述 - 填符号”,因无分层任务导致跟进困难。
练习时间分配不当:“练一练” 4 题均分配 2.5 分钟,第 4 题(写 “大于 4”“小于 6” 的数)拓展不足,部分学生仅写 “5”,未理解数的范围性。
三、改进方向
设计分层任务:符号应用环节分三层:基础层 “圈 - 填 - 简说”,进阶层 “说 - 填 - 验证”,拓展层 “举实例 - 说填”。
优化练习时间:调整为第 1-3 题各 2 分钟,第 4 题 4 分钟 + 1 分钟拓展提问,引导学生理解 “大于、小于的范围性”。
综上,本节课基本达成目标,但细节与分层需优化。后续将通过细化反馈、分层任务等策略,关注个体差异,实现 “以生为本”。
(七一路小学 石芳莉)
杭老师的《劳动最光荣》采用情景化学练评一体化以“日常劳动”为主线,将快速跑技术融入真实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在热身环节设计了“不同障碍”通过钻、跳等形式完成热身。随后教师以“吃一顿饭的各个环节”为主题,将基本环节拆解为“快速跑动擦桌子”、“端盘上菜”等形式,全程围绕情景展开,学生代入感强,避免了传统快速跑教学的枯燥感。通过情境化始学生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达到了“起跑要快‘’的目的。学生情绪高涨为迅速完成任务,无形中做到了‘’摆臂要直”,通过“劳动中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捡拾标志物守规则”的形式,将技术要点转化为情景中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掌握技能,符合四年级学生“在玩中学”的特点。采用及时讲评的方式,以“规则要求”为标准”,替代传统评价,既关注运动技能,也兼顾合作意识,学生更乐于接受,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情景化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价值,将“快速跑”从“枯燥训练”变为“趣味体验”,有效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七一路小学 高磊)
今天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二》,以动物车展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解决实际成交量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应用意识得到有效发展。教学中引导学生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借助线段图等直观图形,将抽象的分数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五分之一”的含义,清晰呈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助力问题解决,发展了几何直观素养。
不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在理解两种解题方法的内在联系上,引导还不够充分,后续教学需更关注分层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核心素养上得到更好发展。
(七一路小学 解荣)
这周五(1) 班的综劳课,我带着学生放下课本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感受劳作的快乐。孩子们的双手从握笔变成握剪刀,小心翼翼修剪枯枝败叶时,眼里满是对植物的珍视;整理杂乱的花圃时,汗水混着笑声,让“责任”二字有了具体模样。
采摘圣女果的瞬间最是热闹,通红的果实捧在手心,甜意从舌尖传到心底,那是劳动最直接的馈赠;揉碎薄荷叶时,清新的香气萦绕指尖,大家才发现自然的美好藏在细微处。而老师演示干丝瓜取籽的环节,更像一场“自然魔术”,当两颗饱满的丝瓜种子分到每个人手中,孩子们攥得紧紧的——这不仅是种子,更是对生命的好奇与期待。
这节课没有标准答案,却让孩子们在动手间懂得:劳动能创造美,能收获甜,更能播下热爱生活的种子。这样的快乐,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鲜活、更难忘。
(七一路小学 许延娟)
课标强调拼音教学要注重趣味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学《bpmf》时,我充分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帮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拼音字母,如通过“广播”的图片引出"“b ”的发音,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儿歌的运用也为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像“右下半圆 bbb ,右上半圆 ppp ,两个门洞 mmm ,一根拐杖 fff ”,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轻松记住了字母的形状。游戏环节如“开火车读拼音”“拼音卡片配对”“比赛读”、“我读你找”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了学习效果。
虽然在课堂上有提问和互动,但对于那些反应较慢或基础较弱的学生的接受程度考虑不充分,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存在一些障碍。
今后,我会加强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指导,课后安排专门的辅导时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实现分层教学。
(七一路小学 毛雪琪)
在执教C Project:Make a poster of a happy family项目板块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板块旨在让学生巩固职业询问与家庭活动表达,并通过海报制作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情感认知。从课堂表现看,学生能较熟练运用“What do...do?”询问职业,也能表达家庭活动,如“We often cook together.”,说明语言知识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海报展示环节,部分学生语言输出不够丰富,如仅简单描述职业和活动,未深入拓展家庭情感表达,情感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升。
二、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1.职业匹配:学生能根据录音快速匹配陈杰父母的职业图片与词汇,说明听力与词汇复习环节有效。但个别学生对“factory worker”等词汇的拼写仍有困难,后续需加强词汇拼写训练。
家庭活动调查:学生积极参与调查,能运用所学句型交流。但调查表格的设计可更具层次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2.海报制作与展示:学生在制作海报时创意十足,但展示时部分学生存在紧张、表达不流畅的问题。这反映出学生在综合语言运用的自信心和熟练度上还有提升空间,后续可多设计类似展示活动,营造更宽松的表达氛围。
三、改进方向
后续教学中,一是要强化词汇的听、说、读、写全维度训练,尤其是易混淆词汇;二是优化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适配任务;三是增加语言展示类活动的频次,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与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情感渗透上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家庭温暖,让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深度融合。
(七一路小学 张花)
《昼夜交替现象》本节课围绕“昼夜交替成因”展开探究,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自主验证地球自转、公转等假设,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但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实验器材准备较简单,部分小组因手电筒光线不均,模拟“太阳照射”时出现阴影偏差,影响结论推导;对学生以前的认知挖掘不够,少数学生混淆“自转”与“公转”概念时,未能及时用“原地转圈(自转)”和“绕桌走(公转)”的直观操作帮助理解。后续改进需优化实验材料,确保光线稳定,同时在导入环节加入“手影模拟昼夜”小游戏,提前激活学生对“光源与遮挡物”关系的认知,让探究更贴合学生来提升课堂效率。
(七一路小学 袁蕾)
今天课堂上主要处理第二单元轴对称这部分的课后练习以及助学单上的练习题。今天主要采用 “随机抽小组代表展示作业” 的方式,既增加了随机性,也让每个小组更关注作业质量;而 “其他小组纠错” 环节,让学生不在仅仅关注自己的作业,还主动观察他人作图过程,并且找出其中的漏洞,比如发现有的代表漏画对称轴、对应点距离对称轴不相等时,学生能快速举手指出,并说明原因。这种 “找错 — 说理” 的过程,让学生从会做题 转向会判断对错,深化了对轴对称图形核心特征的理解。当然这节课面对学生指出的错误,多停留在指出问题和给出正确答案的层面,没有针对不同错误类型提供分层指导。比如,“对应点距离对称轴不等”这类错误,有的学生是因为数错格数,有的是因为没有理解‘距离相等’的含义,在这里应该梳理错误类型,是概念不理解,还是操作粗心,还是画图不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给出指导,比如概念类的错误要结合定义让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加深理解,操作类利用课件示范规范步骤,并且明确标准。
(七一路小学 盛雯雯)
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时,我围绕“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速读”和“了解说明方法,体悟表达效果”两大核心目标展开教学,课后进行深入反思:
1、通过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找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体会这些方法让文章表达更准确、清晰,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知从概念层面深入到了运用层面,能够初步体会到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带着问题去速读,更加深入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题目、启发等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如“课文中列举的事物速度排序有什么规律?”“作者为什么用‘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作为题目?”等。
3、带领学生实践了“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查工具书、借注释、询问他人”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提问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一定锻炼。
不足和改进措施:
1、虽然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的呈现较散,如果能事先让学生把同一角度提问的放一起,最后找到有价值问题去思考去汇报,针对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2、说明方法的运用指导不用延伸太多,了解即可。本节课最好能让学生把说明方法找出来读一读,以读促悟。在读中了解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而不用过多强调。因为本册第五单元会详细讲解说明方法,这也说明备课不仅仅要备单元更要统揽整本书,甚至前后学段都要了然于胸,前勾后连,知识才能更系统,更立体,更全面,不犯一叶障目地问题。
3、落实教学环节时,后进生明显跟不上步伐,可以适当给他们留出时间,走到身边给出指导,培养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不足不断改进,让语文教学更高效、更具深度。
(七一路小学 王洪梅)
今天复习了第一单元 “10 以内的数” 的认识与书写。
①复习启动:以 “自主回想” 为起点,引导学生独立梳理 10 以内数的认读、顺序、数量对应等核心知识点,唤醒旧知记忆。
② 互动深化:开展 “同桌间互动交流” 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回顾内容,在对话中互补遗漏,初步巩固知识。
③成果展示与完善:组织 “全班展示”,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同时设置 “补充质疑” 环节,提升全班共同完善 10 以内数的知识体系。
④能力培养:过程中重点纠正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如规范表述 “3 比 2 多 1”“5 前面的数是4,后面的数是6),同步引导其他学生养成 “认真倾及时补充” 的良好习惯,兼顾知识巩固与学习能力提升。
(七一路小学 刘莹)
在“Lesson 6 Maddy’s Family”阅读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语言实践”与“文化意识”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文本作为单元知识整合的载体——通过Maddy一家的职业介绍、日常爱好等生活化场景,串联复习了本单元重点语法(如一般现在时、名词所有格)与核心句型(如“What does...do?”“He/She likes...”),实现“以读促复”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环节,我紧扣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略读、寻读理解故事情节大意,提取关键信息;通过组织对子交流活动,让学生围绕“Maddy家人的工作特点”“自己与家人的爱好差异”等话题展开对话,锻炼语言输出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细节进行故事复述,培养逻辑表达与语言组织能力。
然而,课堂实践中发现,下午时段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参与度未达预期。这提示我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应增强活动趣味性,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落到实处,例如设计“家庭职业猜猜乐”小组游戏(每组抽取角色卡,通过动作、关键词描述让其他组猜测职业)、改编“Family Song”歌词(替换为文本中家人的爱好,小组合作演唱),用多模态形式激活课堂氛围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在“玩中学、用中学”,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七一路小学 樊婷)
本周学习了《分数混合计算(一)(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一课,本课围绕新课标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要求,尝试通过生活情境突破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的难点,从目标达成看,多数学生能掌握 “先求第一次的几分之几,再求第二次的几分之几” 的分步计算方法,但对 “两个分数对应的单位‘1’不同” 的理解仍不到位。例如在 “商店运进 120 箱水果,第一天卖了 1/3,第二天卖了剩下的 1/4” 的问题中,近 30% 学生误将第二天的单位 “1” 当成 120 箱,反映出对 “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的思维断层。从教学方法看,虽践行课改 “以生为本” 理念,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但情境创设仍显单一。仅用购物、工程类例题,未覆盖学生更熟悉的校园场景(如图书借阅、体育器材分配),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参与度不足。后续改进需聚焦两点:一是增加 “单位‘1’可视化” 工具,用线段图分层标注两次分数对应的整体,帮助学生直观区分;二是设计差异化任务,针对理解薄弱的学生提供 “先找单位‘1’再列式” 的脚手架,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 “自编连续分数问题” 的拓展任务,真正实现新课标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的要求。
(七一路小学 马玲敏)
今天学习了语文园地第二课时的剩余部分,本课时作为第一课时的延续,核心教学内容为“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重心转向 “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和“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教学重点从“理解与梳理”转向 “表达与运用” 。学生在新创设的语境中,运用第一课时总结的方法或句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最后,通过“日积月累”的诵读积累,丰富语感,拓展文化视野。板块的“融合”与“呼应”:我尝试打破各板块的壁垒。例如,在“词句段运用”中遇到好词佳句,会联系“书写提示”强调规范书写;在“日积月累”学习成语或名句时,会鼓励学生尝试用“交流平台”里总结的方法去理解。这种有机融合,让语文园地形成了一个整体,而非零散的练习集合。
不足之处:个体差异关照不足:小组活动中,能力强的学生主导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虽然能参与,但深度不够。未来需提供更细化的学习支架并进行更精准的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获得进步。
“日积月累”的“运用”导向可加强:教学“日积月累”时,虽然是二年级学习过的古诗,侧重于朗读、背诵和字面理解,但对于如何与本单元主题深入融合,引导得还不够。
(七一路小学 武锐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