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教学工作的切身体会,我深感有一条原则至关重要,即让赏识融入语文教学,如此可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爱上语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赏识,点燃课堂参与热情之火
语文课堂应是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热闹集市,而非教师独白的寂静剧场。然而,不少学生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因害怕出错、担心被批评而选择沉默,将自己封闭在语文学习的边缘。此时,赏识的力量如春日暖阳,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在一堂古诗鉴赏课上,我让学生分享对某句诗的理解。一位平时内向、成绩中游的学生缓缓站起,声音微弱且带着紧张说出自己的见解。他的观点虽不够精准,但对诗句情感有独特见解。我立刻给予肯定:“你回答得太棒啦!让我们看到了诗人藏在意象背后那些细腻动人的情感。你观察细致,把意象和诗人心境联系得恰到好处,这种思考能力十分了不起!继续保持这份敏锐。”听到赏识,他眼睛瞬间发亮,脸上泛起自信的红晕。此后,这堂课他积极思考,多次举手发言,其他同学也受到感染,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被重视、声音被听见,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每一次真诚的赞赏,都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推动,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释放活力的舞台。
赏识,挖掘写作潜力宝藏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一座需不断攀登的高峰,许多学生面对写作时,常感到无从下笔,对自身写作能力缺乏信心。而赏识,就是挖掘学生写作潜力的利器,能让学生在文字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始终秉持赏识眼光。哪怕是一篇整体质量欠佳的作文,我也会努力从中寻找闪光点批阅,并在评语中写道:“亲爱的同学,读完你的这篇作文,老师能真切感受到你努力表达的心意。老师相信,只要你多阅读优秀作品,积累好词好句,多观察生活点滴,为写作储备丰富素材,下一次,你一定能写出内容充实、语句优美的佳作,老师期待见证你的进步!”
曾经,一位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梦想”主题作文中,文字表达虽不够流畅,但用稚嫩笔触描绘了自己成为画家的执着追求,那份对梦想的纯粹热爱跃然纸上。我在课堂上专门朗读了他的作文片段,并高度评价:“你笔下的梦想如此鲜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最炽热的渴望,这份对梦想的坚持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从那以后,这位学生对写作兴趣大增,不断努力提升写作水平,后来作文语言表达越来越流畅,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赏识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闪光点,明白自己也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这种肯定和鼓励,如同给学生注入写作的动力源泉,让他们在写作道路上不断探索、进步。
赏识,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温暖桥梁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温馨家园。赏识能搭建起这座沟通的桥梁,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不断升温。
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时,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认可。而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赏识后,也会更加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困惑和生活点滴。
赏识还让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老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共同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
总之,赏识是语文课堂的魔法棒,它能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挖掘学生写作的潜力,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赏识这一抓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赏识的话语激励每一个心灵,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语文之花在赏识的滋养下绚丽绽放。
作者:杨丽鸾(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杨丽鸾的文章紧紧围绕“赏识是语文课的抓手”展开论述,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模式,从点燃课堂热情、挖掘写作潜力、搭建师生情感桥梁三方面阐述赏识的作用。论述中,作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如古诗鉴赏课、作文批改等,生动展现赏识带来的积极影响,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体现了教育者的专业思考,又传递出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对语文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