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执教《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我紧紧围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核心语文要素,现将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 成功之处: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语文园地二”与“语文园地一”版块设置的异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这一设计不仅自然引入了本课学习内容,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整体观察与比较分析能力。
2. 紧扣要素,目标明确:直接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使学生清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价值所在,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教学的目标导向性。
3. 合作探究,主体凸显:核心环节“小组合作分享理解词语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交流遇到的难懂词语及解决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借助插图、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经验等)。
二、 不足之处与改进思路1. 时间分配需更优化: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环节虽然热烈,但部分小组在分享结束后开始聊天,导致此环节耗时稍长,影响了后续“词句段运用”部分第二个任务(四字词语)的充分展开和教师的深度补充。今后需进一步明确合作任务的要求和时间限制,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讨论、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2. 个别小组讨论积极性不高: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到仍有少数学生处于被动倾听状态,或不愿参与小组交流,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和干预。3.部分小组在展示环节仍然存在步骤不明确,需要教师提醒,评分环节依然存在拖沓问题,打分学生易将分数念出来,干扰算分的同学。
(七一路小学 武锐哲)
今天我执教拼音“d、t、n、l”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拼音“d、t、n、l”是学生识字、阅读的基础,也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起点。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本课教学需兼顾拼音知识传授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感知”能力培养,现结合教学实践从优势、问题与改进方向展开反思。
一、教学优势
1. 贴合“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图片联想(如‘马蹄声d-d-d’‘鼓槌敲鼓t-t-t’)”“口型示范+手势辅助(用手模拟舌尖抵上齿龈的动作)”,帮助学生建立“音—形—义”联结,突破“n、l”发音混淆的难点,为后续拼读、识字打下扎实语言基础。
2. 设计“拼音找朋友”游戏(将“d、t、n、l”与“ā、é、ǔ”等韵母搭配拼读),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发现拼读规律,培养逻辑思维与探索能力;通过“看图编拼音小故事”(如“小鹿lù 驮着大米mǐ”),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二、现存问题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学生仍存在“n、l”发音混淆(如将“lù”读成“nù”)、“d、b”形义混淆的问题,因课堂集体教学占比高,未能及时为学困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2. 语言运用场景单一:拼读练习多局限于“声母+韵母”的机械组合,缺乏真实语境运用,学生难以将拼音与实际语言表达结合,语言运用能力未充分激活。
三、改进方向
1. 分层指导,夯实语言基础:课后设计“一对一发音小老师”活动,让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纠正“n、l”口型;制作“d/b、n/l”对比卡片(标注发音要点、易错提示),供学生自主巩固,确保每位学生扎实建构拼音知识。
2. 联结生活,拓展语言运用:结合学生生活场景设计任务,让拼音学习服务于实际语言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七一路小学 李洁)
本周听了我校马蕊老师执教的一节一年级音乐课《国旗国旗真美丽》。
这是一堂充满活力和情感的音乐课。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还处在“幼小衔接”阶段,从学生特点来看,学生待等时间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整堂课亮点: 1 言语富有亲和力:课堂始,通过言语启发,能迅速拉近与一年级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集体融音乐旋律进行舞蹈体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2 融入思政教育:在这节课中马蕊老师能够结合国旗,国旗上面的五颗五角星的含义以及这首歌词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国旗的美丽和庄严,通过视频背景音乐,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情感教育,又通过自创舞蹈动作体验,带领学生结合音乐,又一次认识了解国旗上的五颗星的含义,将思政教育融入学习中,体现了核心素养内涵;3 游戏融入课堂: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在音乐旋律的融合下,马蕊老师带领一部分学生绕全班做小鸟飞的舞蹈体验,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旋律;4 了解器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乐曲中的节奏,马蕊老师分组给学生分器材(碰铃),介绍了解此器材,又引导学生分小段,学习体验这首歌的基本节奏和旋律,最后,又引导学生体验碰铃和这首歌,符合低年级音乐教学的特点。
这节课最后,老师又启问学生即将迎来什么节日?国庆节;又提示学生:即将成为少先队员,面向国旗要怎么做?等爱国主义教育,又将这些结束语融入学生爱国情感体验中。
整堂课学生学练兴趣浓厚,环节完整。若能将学生的唱练展示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加出色。
(七一路小学 冀洋)
本周在执教五年级书法《绞丝旁》一课中,以“给”“绝”为重点例字的教学,借助水写布的便捷性,帮助学生快速巩固绞丝旁写法,但在基础技法指导上存在疏漏。
教学亮点是结合水写布可反复书写的特点,设计“先摹后临”的练习:先让学生摹写感受“给”字绞丝旁的紧凑、“绝”字绞丝旁的舒展,再独立临写,多数学生能把握两字结构差异。同时,通过对比展示两字绞丝旁与右半部分的穿插关系,强化整体字的协调意识。不足集中在两点:一是对五指执笔法的复习不到位,个别学生握笔时指关节僵硬、笔杆倾斜,导致“给”字提画无力、“绝”字撇折角度偏差;二是未针对水写布晕墨特性做提醒,部分学生因运笔过快,线条出现晕染,影响笔画清晰度。后续教学中需增加5分钟执笔法强化练习,同时明确水写布的运笔速度要求,确保基础技法与工具特性适配,提升书写效果。
(七一路小学 张晓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