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子女家庭中 孩子如何尽孝
曹广真
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人,现在已到了七、八十岁或九十岁。因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一孩化”政策还没有组织实施,所以大多是多子女家庭。这样的家庭,老人如何养老?孩子如何尽孝?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由于孩子中各人的品行、性格、秉性、脾气及各自家庭的职业环境、经济状况的不同,难免在伺候老人的过程中,发生矛盾和争吵,甚至会喋喋不休、纠缠不止、对簿公堂。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们到底如何尽孝?
为老尽孝要做到问心无愧
凭心而论,赡养老人是每一个子女都应尽的法定义务。那么,有两个、三个或四个孩子,总不能按每人50%、30%、25%的平均分配吧?所以兄弟姐妹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每个人只要尽自己的孝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千万不要去计较你花的钱少我花的钱多、你照顾的少我照顾的多等个人得失上。况且,这些金钱和时间也无法来精准的去量化,只能凭心去论。况且,整天对这事纠缠不清,也没多大意思。既使你花的再多、照顾的再长,也比不上父母对你小时候花钱多和照顾得长吧!在兄弟姐妹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只要人人“三观”正,就不会斤斤计较、纠缠不清。
兄弟姐妹中,总会有一个不怕吃亏的人在
在多子女家庭中,总会有一个成员愿意或被迫承担责任和牺牲,也就是不怕吃亏的那位。有了这样一个人,才能有利于维持家庭的和谐和负担,其他的人可以相对轻松的生活。特别是在“一人住院,全家忙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家庭中。但是,既便这样,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也不太可能维持太久。这是因为,长此以往,其他成员就可能觉得这种牺牲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从而忽视了“吃亏者”的感受和需求。况且,那个不怕吃亏的人顾全大局、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会很累、很疲劳、很压抑,仅靠他的高姿态、长时间维持,精力将被耗尽、累垮、崩溃。在当今的高智商社会,谁也不傻,谁都会知道累,谁家的钱都挣得不容易、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你占的便宜是建立在别人吃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其他的成员都要珍惜。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可以共同商量个办法,勇敢地向外求助,比如,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共同花钱找保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解除长期不平衡的责任分配造成的隐患,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和美满。
老人最偏爱的那个不一定是最孝顺的
虽然说“十指连心”,但“十个指头肯定不会一般齐”;虽也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每块肉的敏感度都不会一样”。比如受封建礼教的影响,“重男轻女”的现象会或多或少的在家庭中显现;再比如,由于排序的不同,肯定会疼爱最大的和最小的那位;再比如,各自成家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肯定会向着最差的那个;比如受性格、秉性、脾气、才气的影响,肯定会向着那个和自己性格相近、沟通顺畅、才气最聪慧、办事最得体的那个。所以说,绝对一碗水端平的父母是少之又少的。热播的电视剧《六姊妹》中的母亲刘美心因为对最小的“老六”偏爱太多,导致家庭矛盾不断恶化,连脾气最好的“老二”也拍案而起。但是,要知道,凡是家庭中最受偏爱的那位,可能就是最不孝顺的。为什么呢?因为她得到最多关注而变成依赖、产生更多的优越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变得更加自私,更没有责任感、更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君不见,在广大的农村,不少父母的财产被儿子继承、但一旦生病就被迫投靠女儿家。而且这样偏爱的结果,其他子女也会因为长时间感受家庭的不公平,对父母产生怨恨从而变得不孝顺。对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头脑清楚,尽最大能力达到公平、公正,促进家庭子女和谐相处、共济共生。
家庭中千万不要有内耗的存在
如果家庭中出现了一个制造内耗的人,既使家庭再富有,这个家庭的家运也就完了。一个人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中,也必须德字领先,如果德性不好,专搞内耗,为老人做一点点事就“显摆”,并拿来苛求别人,疑心重重、挑三捡四、出言不逊,暴躁无礼,就会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陷入无底的深渊。因为内耗不是正能量、不是向心力、亲和力,而是负能量、牵引力、离心力。这样的家庭,尽管你家里挂满了“松鹤延年、福禄寿喜、五子登科、一路封侯、举案齐眉、紫燕双飞”的牌匾,也没一点用处。这是因为你的家运被耗尽了,父母也会在孤寂中了此残生。健康家庭关系的秘诀在于一些人的包容迁就,以及另一些人的适可而止。
对老人的需求要精准对接
随着国家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逐步增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施行,老人对孩子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少人认为多给老人些钱、多给老人买些像样的衣服和贵重的保健品就算孝敬了。其实,现在不少老年人不需要过多的物资支撑,而要求迫切的是心理支撑、信息支撑,联络支撑和亲情陪伴。所以,对孝敬的需求要精准对接。尤其是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要学会“隔空尽孝”,多汇报、多问候、多请教、多交流,要严格掌握“报喜不报扰”的原则,让老人安心、顺心。可见,尽孝不是子女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两代人需求的精准对接。
最后,老年人不需要“无菌舱”式的照护,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需求的独立个体,对他们要多尊重、多肯定、多鼓励,不但“孝”、还要“顺”。
再是,你每一次的探望、每一次的从家中走出,父母都会“目送”良久,这是世界上最深情的语言,是最大的情感交流,每一个子女都要倍加珍惜。
22025年9月25日于家中
本期责任编辑: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