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同舟抗击台风,万众一心守望家园”——超强台风过后,《恩平发布》用这两句话为这场硬仗写下注脚。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堪称恩平史上最强台风,于9月24日17时在阳江海陵岛登陆。横陂镇元山村气象站录得极大风速44.2米/秒(14级),刷新了恩平风速历史纪录。
台风肆虐时,我正身处恩城一栋高楼的九层。从中午12点到下午3点,狂风如巨兽咆哮,窗棂震颤,内心难安。风势稍缓,93岁的老县长冯炎先生来电关切灾情。我接连拨出十余通电话,询问家乡故旧。各方反馈均指向一个事实:损失虽重,但秩序未乱。
次日清晨,我沿锦江两岸行走。街道两旁树木倒伏,广告牌散落,个别高楼的窗框变形。但道路已疏通,交通恢复如常。最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破纪录的台风中,无一人因灾死亡,未闻群众挨饿受困。如此井然,令人感慨。

(台风前夕,恩平公安干警护送老人到防护站)
9月25日,恩平文史专家黎胜华向我讲述了民国时期的台风惨状:
据《恩平县农村志(1911—1985)》载:民国二年(1913)11月,台风肆虐,未收割水稻损失惨重;民国五年(1916)11月,强台风夹暴雨袭击,沙湖一带死伤20余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百年榕树被连根拔起……
同是强台风,为何今昔迥异?答案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桦加沙”来临前,恩平市三防指挥部果断启动“五停”措施:23日起停课,当晚7时起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更令人动容的是,978名三防责任人、382名网格员全员在岗,99支应急队伍共2415人严阵以待。在恩平港,市委书记黎沛荣一线督战,要求确保渔船固锚、人员上岸,对港口设备全面加固。全市共转移安置2.87万人,为实现“不死人、少损失”目标筑牢根基。
(台风前夕,恩平公安干警护送老人到防护站)
台风过境后,市、镇、村三级干部连夜清障,翌日全体下沉一线核灾救灾。从预警到救援,从安置到重建,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一场台风,是一张时代考卷。民国年间,天灾往往意味着家破人亡;今日恩平,则以科学预案、高效执行和众志成城,筑起一座无形的铜城铁壁。这铁壁,不在砖石,而在人心;这铜城,不靠天命,靠制度。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