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早生华发。
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快乐每一个孩子,
我怒放心花。
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成就每一个孩子,
我一生荣华。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宏大乐章中,有一位教育者以思想为指挥棒、以实践为乐团,与广大师生一起奏响了一曲铿锵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交响曲”。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的教育思想家与实践家——孟国泰。《我爱我的国家》就是他在这场交响曲中的独白。
孟国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教育家。他更像是一位行走于大地之上的教育诗人,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用心感知教育的灵魂。从1997年提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起,他便不择师资,不择条件,不择生源,在全国各地的50余学校播撒教育创新的种子,从红土高原到齐鲁大地,从中原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三晋大地到祖国边陲,他用28年的坚守,谱写了一部部“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诗篇。
在这部交响曲中,“心教育”是最动人的慢板。孟国泰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应是心灵的唤醒。他提出:“新教育是心教育”,强调教育要“觉察内心,唤醒内心,回归本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教师不是权威的灌输者,而是生命的引路人。
孟国泰提出“新五育”与“新五乐”,让这部教育交响曲更加恢宏壮丽、层次丰盈。体育情育智育创育和育,五育并举;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五乐共鸣。
“三和教育”,是这部交响曲的高潮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升华。孟国泰提出:“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的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这三重和谐,构成了“三和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构建了他心目中理想教育的“人字形”结构——以“和”为顶,以“个体”为基,撑起一个完整而丰盈的教育世界。
他建构的“三标课堂”——设置目标(到哪儿去)、达成目标(如何去)、反馈目标(到了吗),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典范,成为全国课堂改革的十大样本之一。
而“高快学习方略”,则是这部交响曲中的快板章节。孟国泰将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化为高效、快乐的技术路径,让学生“不用举例、不用练习,一下子就学会了”。在他的课堂上,一节作文课可以在短短60分钟内完成引导、写作、互评与展示,效率是传统课堂的十倍。这种“高快教学法”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更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在这部交响曲中,还有一段段温暖人心的变奏曲——“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孟国泰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桎梏,倡导民主、平等、共同成长的教育氛围。他相信,教育的真正力量在于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老师。这种教育观,不仅重塑了教师的角色,也重新定义了学生的价值。
孟国泰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交响曲,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回响,也在无数学生的心中激起共鸣。学生们说:“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他在讲座《没有光环,我也是发光体》中,让睿聪高中的一位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思维的不同”;让另一位学生认识到:“思维让我们原来只是价值廉价的碳水化合物变得昂贵起来”——这是教育的魔法,也是思想的火花。
如今,年过花甲的孟国泰依然奔波在教育一线。他主编出版教育图书千余册,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十余项,始终站在教育创新的最前沿。在人工智能时代,他提出“劳动是最伟大的创新,创新是最伟大的劳动”,为未来的劳动教育指明方向。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交响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作品。它仍在继续,在每一个课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被唤醒的心灵中回响。孟国泰用一生证明: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而是百花园生长;不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煎熬,而是“学习是享受”的快乐旅程。
这,正是孟国泰与众多师生一起奏响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交响曲”——深沉、激昂、温暖而永恒!
作者:邓书宇(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