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诠释:在时代的壮阔史诗中,文化宛如一股深沉而持久的力量,默默流淌,滋养着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的崭新体系构建,不仅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深切期盼,更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高度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已经成为我们当下最为紧迫性的时代课题。
中国文化新体系的核心,在于“三重辩证统一”的总体架构,它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支撑起文化发展的宏伟殿堂:
一是文化根脉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我们精心萃取“仁爱”之温情、“自然”之和谐、“规则”之秩序等传统智慧精华,深度融入当代社会治理与伦理规范之中。既不沉溺于复古守旧的泥潭,也不盲目否定传统的价值,而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为新体系注入历史的厚重与滋养。
二是思想引领融合:我们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化特质的深度融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激活传统辩证思维的活力,以人民立场深化民本理念的内涵。确保文化建设方向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为其注入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使之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
三是发展动能融合:我们坚守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营造底蕴厚重且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为新体系注入发展的动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
这“三重辩证统一”的逻辑归旨,指向了“双重价值维度”:对内,它凝聚文化共识,筑牢民族精神基座,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对外,它秉持“和而不同”的文明观,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对话,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的文化担当。
中国文化新体系的实践,遵循着“理论-载体-效能”的递进逻辑,层层推进,以释放文化的无限活力:
一是理论转化层面:我们将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象化为可操作的策略与行动,如将“民本”思想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实践,将“天人合一”理念升华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使理论走出空中楼阁,成为指导实践的明灯。
二是载体创新层面:我们构建“典籍-数字-生活”三维传承的网络,以典籍整理守护文化本源,确保文化的传承不中断;以数字技术拓宽传播的边界,让文化跨越时空的界限;以节日、美学、家风等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文化从理论走向生活实践,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三是效能落地层面:我们形成“对内凝聚-对外辐射”的价值闭环,对内以“家国情怀”“诚信理念”培育社会共识,支撑治理现代化;对外以“天下大同”理念打破文明隔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新体系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系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这一路径的本质,是将文化的“思想势能”转化为发展的“实践动能”,使文化新体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来,中国文化新体系需应对“三重时代命题”,勇担文化使命,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一是传承维度创新:我们通过制度创新破解“长效传承”的难题,完善政策保障,加强人才培育,构建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机制”,确保文化根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是创新维度融合:我们以辩证思维平衡“科技人文”的张力,用传统智慧规范科技伦理,借科技手段激活文化活力,实现文化体系的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三是传播维度突破:我们以话语创新突破“国际传播”的瓶颈,用人类共同价值对接中国文化理念,让“命运与共”“和而不同”获得全球共鸣。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大国风采。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明盛则世界盛。构建中国文化新体系,是历史与文明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以守正创新的自信定力,胸怀天下的格局情怀,同频共振同心共行,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