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浪潮,从来不是一汪波澜不惊的湖水。它更像一条奔涌向前的江河,时而在平原上舒展成开阔的碧波,任航船平稳前行;时而在峡谷间激荡出湍急的浪花,将船只抛向起伏的浪尖。无数投资者乘着各自的航船驶入这片水域,有人满载而归,有人空手而返,差异从来不在运气的厚薄,而在是否能在波诡云谲中辨明方向,在涨跌起伏里守住本心——而这趟投资旅程的起点,永远是对“航向”的精准选择。
选股,便是为航船锚定方向的第一步,它从不是凭直觉的随意停靠,而是一场需要深耕细作的“选苗”之旅。你得俯身倾听政策的风声:是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的号角,还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引?那些与时代脉搏同频的领域,就像向阳的坡地,总能孕育出更丰沛的成长土壤。你还得抬头望见行业的星空:是处于技术突破期、未来潜力无限的新兴赛道,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制造;还是在成熟期里依然能凭借护城河保持稳健增长的优质板块,比如消费升级、高端制造?唯有看清行业的生命周期,才能避开那些资源枯竭、即将枯萎的“盐碱地”。
更重要的是,要俯身细察上市公司的“根系”:它的核心技术是否能构筑起难以逾越的壁垒?它的盈利模式是依赖短期政策红利,还是具备长期可持续性?它的管理层是否有穿透行业迷雾的眼光,能在周期波动中守住发展主线?就像在万千草木中挑选幼苗,只有那些根系扎实、叶片舒展、向阳而生的植株,才能在未来的风雨里站稳脚跟,历经岁月沉淀长成参天大树。很多时候,投资者的焦虑都源于最初的草率——若选的本就是根基浅薄的弱苗,自然会在每一次风吹草动中惶惶不安;而若选对了那株“真成长”的好苗,往后的坚守便有了沉甸甸的底气。
只是,成长的轨迹从不会是一条笔直向上的直线。就像树木不会跳过年轮直接参天,股价的攀援也必然伴随着起伏与停顿。当航船驶入牛市的水域,“坐电梯”便成了最寻常的风景——前一日还在高点俯瞰市场风光,看着账户浮盈节节攀升;次日便可能随回调坠入低谷,浮盈缩水甚至转为浮亏;再隔几日,又会在震荡中缓缓回升,重新站上熟悉的高度。这种上下颠簸,曾让多少人乱了阵脚:有人在电梯上行时追着光亮涌入,以为能一路登顶,却在中途急坠时被恐惧裹挟,慌不择路地逃离,留下满仓的懊悔;有人在电梯下行时耐不住煎熬,匆忙割肉离场,可刚一转身,电梯又载着股价重新向上,只留下自己在原地望着错过的行情叹息。
他们总想着避开每一次震荡,追求“完美收益”,却忘了震荡本就是市场的底色——就像江河的浪花不会因航行者的期待而停歇,股价的波动也不会因投资者的焦虑而消失。回溯A股过往的几轮大牛市,这样的“电梯时刻”从未缺席:2007年牛市中,沪深300指数曾在半年内经历三次超过10%的回调;2015年牛市期间,创业板指更是多次出现单日5%以上的暴跌后迅速反弹。可即便如此,每一轮牛市里,至少有四成以上的公司涨幅超过五倍、十倍,涨幅两三倍更是“标配”。但遗憾的是,每一轮牛市落幕,绝大多数投资者依然难逃“赚指数不赚钱”的命运,根源便在于总想回避每一个波动,反复追涨杀跌,最终在电梯的上下穿梭中耗尽了精力,也错过了真正的趋势。
真正的航行者,从不会因电梯的上下而乱了节奏,他们的从容,藏在“选对苗”后的坚定里。若你选中的标的,是真正具备高成长属性的优质资产,那么它的价值便如深埋地下的根系,即便地面上经历风吹雨打,地下的养分仍在持续积累。就像2020年之后的新能源赛道,其间虽有无数次因政策调整、原材料涨价引发的回调,可那些拥有核心技术、产能布局完善的企业,最终还是在震荡中不断突破新高——因为它们的成长逻辑没有改变,全球能源转型的市场需求依然肥沃。
此时的坚守,不是盲目固执的“死扛”,而是对价值的清醒信任:不必为单日的涨跌彻夜难眠,不必为短期的波动频繁操作,只需像农夫守护庄稼般,耐心等待它在时间里舒展枝丫。当然,坚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执念:当企业的成长逻辑发生本质改变,比如核心技术被颠覆、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或是当初的期待已完全兑现,股价严重偏离价值;抑或是遇见了更具潜力、成长确定性更高的新标的,这时便该从容转身,为航船寻找新的航向。这种“守”与“放”的平衡,正是投资智慧最生动的体现。
股海行舟,最难的从非与震荡共处,而是在浪潮之巅辨明方向,在繁华深处守住理性——这便是“会卖”的智慧,也是区分普通投资者与成熟投资者的关键。当牛市的浪潮推向顶峰,市场里满是狂欢的声音:街边的小贩放下摊位讨论股票,社交媒体上全是“翻倍收益”的晒单,连最谨慎的保守派也忍不住追高入场。此时的股价,往往像被吹得过高的气球,看似绚烂夺目,实则已偏离了价值的地心引力。
“会卖”的投资者,总能在这样的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他们会回头审视最初的买入逻辑,看企业的估值是否已透支未来三五年的成长;他们会观察市场的情绪指标,看狂热背后是否藏着泡沫破裂的风险;他们更会为自己设定清晰的离场标准——或是达到预设的收益目标,或是基本面出现明确的恶化信号。就像经验丰富的舵手在风暴来临前会提前收帆,他们不会等到浪潮完全退去才仓皇逃离,而是在繁华未尽时便从容减仓,在泡沫破裂前稳稳握住此前积累的收获。这份“会卖”的智慧,从不是靠运气的偶然,而是靠持续的学习与研究沉淀——唯有对行业、对企业、对市场有足够深刻的认知,才能在狂热中保持理性,在巅峰时看清归途。
尤其在当下,本轮牛市的参与主体更显复杂:量化交易的高频操作会放大短期波动,融资杠杆的增减会加剧市场震荡,这些不稳定因素让股价的起伏变得更加剧烈,操作难度也远超以往。这对投资者的认知与持股心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仍抱着“回避每一个波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想法,只会在追涨杀跌中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一轮大牛市中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从来不是在个股间频繁切换,而是选择与趋势同行:配置宽基指数ETF,便能分享整个市场的成长红利;布局行业ETF,便可锚定优质赛道的发展机遇;或是在低位买进高成长的优质组合,然后静下心来“捂股丰登”。回望2019年至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沪深300ETF累计涨幅超40%,创业板ETF涨幅近70%,那些坚定持有这些指数产品的投资者,虽未赚到“极致收益”,却稳稳抓住了牛市的核心红利。
反观那些总想着“精准踏点”的投资者,往往在反复追涨杀跌中错失牛市:涨时怕踏空匆忙入场,跌时怕套牢慌忙割肉,最终不仅没赚到钱,还毁了心绪——账户的起伏牵动着情绪的涨跌,白天盯着K线焦虑,夜里想着行情难眠,本该享受投资红利的过程,却变成了一场身心俱疲的内耗。何必呢?震荡本就是股市的常态,它不依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就像四季更替、昼夜轮回,无法回避,只能适应。
说到底,A股投资这场航行,从来不是与市场的对抗,而是与自己的博弈。心态,便是航行中最关键的“定海神针”。若心随K线的涨跌起伏,涨时得意忘形、盲目加仓,跌时焦虑恐慌、胡乱割肉,再精准的选股也会在情绪的干扰下失了准星。就像航行者若被浪花晃晕了头脑,即便手握精准的罗盘,也会偏离航向。而那些能在震荡中保持从容的人,往往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们明白短期的波动是市场的常态,也相信长期的价值终会得到兑现。这份心态,不是天生的禀赋,而是在一次次涨跌中磨砺出来的,是在持续地学习与反思中沉淀下来的。
同时,学习与研究,是为航船补充能量的“燃料”。市场永远在变化:今天的热门赛道,可能因技术迭代变成明日黄花;今天的优质企业,可能因战略失误陷入发展困境。若停止学习的脚步,固守过去的经验,终究会被市场淘汰。真正的投资者,会把研究当成日常:他们会定期阅读行业报告,从数据中捕捉趋势信号;会跟踪企业的财报,从利润与现金流中判断成长质量;会关注产业链动态,从上下游变化中看清企业的竞争壁垒。每一次学习,都是在为自己的认知版图添砖加瓦;每一次研究,都是在为自己的投资决策积累底气。正是这份持续的深耕,让他们能在市场的变化中看清本质,在震荡的常态里守住价值,在别人恐慌时看到机会,在别人狂热时保持清醒。
站在A股的浪潮边,我们每个人都是航行者。不必畏惧“坐电梯”的上下颠簸,不必焦虑短期的得失盈亏。只要选对了那株“真成长”的幼苗,稳住了那颗从容坚定的心,以学习为帆,以研究为桨,哪怕途中历经风雨,哪怕航程偶有波折,终能在股海的奔涌中,避开追涨杀跌的漩涡,驶向属于自己的繁花彼岸。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价值,从来不会被短期的震荡淹没;真正的成长,终会在时间的沉淀里绽放光芒。而投资最美的风景,从来不是瞬间的暴利,而是在从容坚守中,看着资产稳步增长,看着心态愈发平和——淡定才能富足,从容才能快乐,这便是投资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作 者
萧毅,笔名从容,毕业于甘肃联合大学英语系,主要从事股票二级市场投资和书画精品收藏,著有《从容操盘手记》等书,现任深圳永毅科技投资和珠海德益投资公司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