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国两制”实践持续深化、国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港澳地区作为国家国防安全体系的重要节点,其青年群体对国防的认知程度与参与积极性,直接关乎区域防务根基的稳固。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经济与国防专委会”)承办的全国青年大学生数字国防教育创新创意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以“数字化”为纽带、以“青年大学生”为核心,紧密结合当前港澳地区国防教育与创新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港澳青年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与创新实践路径,未来有望成为凝聚港澳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共识、储备数字国防人才的关键载体。
港澳地区在国家国防安全布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香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扼守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战略通道,是国家海防体系的“外向型海空预警节点”,其航运安全与海域管控直接关乎国家海上战略通道的畅通与主权安全。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门户,承担大湾区防务协同与应急联动的关键职能,是国家区域防务体系的“内向型协同支点”,在国防文化传播、区域安全联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衔接作用。而港澳青年大学生对国防政策、现代防务技术的认知深度,以及参与国防建设的主动程度,无疑是筑牢“一国两制”下港澳防务底座的基础核心。
大赛凭借“数字化赋能+实践化转化”的双重设计,为吸引港澳青年参与国防建设规划精准路径。一方面,以数字赛道推动国防认知实现“系统化升级”:若后续面向港澳青年开放“国防视觉传达”“国防文化创意”等赛道,可引导其摆脱“依赖媒体零散信息认知国防”的局限,例如在设计“航天精神”数字文创时,需要系统梳理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行-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在制作“边防戍边”短视频时,需深入理解“电子围栏、无人机巡逻”等科技戍边手段与“依法治边”理念的紧密结合。这种“以创作促学习”的模式,尤其契合港澳青年对“可视化、互动性”内容的接受习惯,有助于港澳青年形成对国防的体系化认知,消除“国防与自身无关”的疏离感。
另一方面,以数字创新推动地域优势实现“国防化转化”:港澳在金融科技、数字文创领域的特色优势,与现代国防“信息化赋能防务、智能化支撑装备”的实战需求高度契合。
未来大赛若联动港澳高校、驻港澳部队相关宣传部门及港澳防务教育机构,可支持香港团队依托金融科技经验,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国防物资供应链溯源中的应用,解决跨区域物资调配的防伪难题;助力澳门团队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设计融合大三巴、妈阁庙等元素与长城、钢枪等国防符号的数字文创。比如,将妈阁庙“海纳百川”的文化内涵与“海防安全”主题相结合,让国防精神通过“本土化表达”更易被港澳青年接受。同时,港澳学界已有的国防相关实践,也为未来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据南方日报报道,香港理工大学赖纬乐教授自2023年起,联合多学科学者与学生启动“揭示失落的香港二战遗产”项目,通过文献梳理与现代科技还原碉堡、战壕等战时遗迹。这种“历史+科技”的国防认知模式,与大赛理念高度契合,未来二者可形成协同效应。
从港澳青年现有的创新基础来看,其参与国防相关创新的潜力值得深入挖掘。教育部网站信息显示,在今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港澳区域赛中,香港21所高校报送244个项目、927名学生参赛,澳门6所高校报送171个项目、860名学生参赛。赛事按有关领域分组进行比赛,香港中文大学的“纳米孔生物单分子检测平台”项目获得生命科学组第一名、香港大学的“智筑未来”项目获得人工智能组第一名、香港城市大学的“Hopcopter跳跃机——世界上跳跃性能最好的机器人”项目获得新工科组第一名、澳门城市大学的“‘black--Fire’超高温不燃面料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新材料组第一名、香港中文大学的“可用于治疗血癌的Fc工程化CD9抗体”项目获得智能医药组第一名。这些项目充分展现出港澳青年在数字技术、新材料、智能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扎实功底,而此类技术与现代国防需求存在较高适配性,例如“纳米孔生物单分子检测平台”可联合国防生物安全研究机构开展适配性测试,探索应用于边境口岸生物安全筛查等防务场景;“超高温不燃面料”能适配国防装备防护需求,这为未来大赛吸引港澳青年参与国防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战略层面分析,经济与国防专委会承办的大赛,若进一步深化对港澳地区的覆盖,其核心价值将体现在构建“青年参与、数字赋能、共识凝聚”的国防创新生态。它既可为国防领域输送“懂数字技术、有国防意识”的港澳青年人才,破解国防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瓶颈;也能通过数字化实践,推动国防文化在港澳地区实现“本土化传播”,夯实国家安全共识;更可推动港澳从“国家防务体系的受益方、协同方”向“区域防务建设的参与方、贡献方”转变,为国家防务体系注入“港澳特色的防务支撑动能”,助力形成“内地-港澳”防务协同的闭环。随着大赛对港澳地区覆盖的逐步深化,有望形成“青年数字创新-国防科技进步-国家安全提升”的良性循环,为实现2035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的“港澳青年力量”支撑。
作者:郭卫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