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中国文化新体系》构建,是一项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化工程,是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举措。面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必须始终锚定“根脉不丢、方向不偏、创新不止”的原则,以科学理论为统领、以思想精髓为指导、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路径,构建起兼具传统深度与时代高度、民族特色与世界视野的文化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与活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统领,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中国文化新体系构建的“思想罗盘”,为破解古今文化衔接难题、平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提供了根本遵循。
1、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出发:需要以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儒家“民为邦本”、道家“天人合一”、法家“依法治国”等思想文化的历史连续性,避免割裂文化文脉;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需适配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避免固守“复古保守”的教条主义,精准把握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适存性”与“创新性”边界——如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让古老哲学为中国现实文化的创新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考量:中国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土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始终与民族复兴的进程同频、与国家发展的实践同向。要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中提炼“实干兴邦”的主流文化,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升华“和合共生”的和谐文化,从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中培育“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中总结“守正创新”的治理文化,让中国文化始终成为支撑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
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文化新体系划定价值原点。文化不是少数人的“精英产物”,而是全体人民的“精神家园”,所有文化创新都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标——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还是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都需贴近人民的生活、回应人民的期待,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文化为民与文化惠民”的创新目标。
二、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文化核心指导,坚守文化建设的中国立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蕴含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思想精髓,是中国文化新体系坚守民族立场、规避“全盘西化”风险的根本保障,确保文化建设始终走在“中国文化道路”的康庄大道上。
1、“实事求是”是文化建设的实践准则。文化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空谈理想,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范式——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避免文化建设“超越阶段”;又要立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特质,在“传统—现代—未来”的逻辑中找到平衡点。例如,将儒家“民为邦本”思想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衔接,不是简单复刻古代民本理念,而是结合现代民主政治实践,赋予其“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内涵,让传统文化在现实语境中焕发生机。
2、“群众路线”是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文化的“源头”在人民,“归宿”也在人民:文化创作需深入把握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更高期待,从新时代人民奋斗实践中汲取养分——如从航天人“筑梦太空”、戍边人“守护家国”的事迹中提炼精神内核,创作出直击人心的文艺作品;文化传播需摒弃“曲高和寡”的精英化倾向,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文化的内涵,让传统文化从“典籍书架”中走进“日常生活”,成为群众可感可知可使用的精神食粮。
3、“独立自主”是文化建设的民族根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互鉴是必然趋势,但“交流”不等于“依附”,“互鉴”不等于“盲从”。必须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体,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时保持清醒——如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时,需融入儒家“修身齐家”的道德观;吸收现代科技文明时,需结合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融合创新,确保中国文化新体系的“中国底色”永不褪色、“民族标识”永不模糊。
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高度融合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键桥梁”,其核心在于“融”——既要融于中国具体实际,又要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指向“个人修身、家庭和睦、社会治理、天下大同”的顶层目标,彻底避免“传统与现代脱节和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两张皮”现象,让中国文化新体系真正成为破解当代难题、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支撑。
(一)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当代坐标
创造性转化的关键,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德、齐家守道、治国理政、天下和合”的核心思想,从传统语境转化为现代价值坐标,剥离其封建性、过时性外壳,赋予其解决当代个人、家庭、社会、世界层面问题的新内涵。
1、关于儒家“修身”思想:不是教条停留于古代“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而是转化为当代“道德建设”的核心支撑——如将“仁义礼智信”转化为公民道德规范,引导个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解决“个人如何做人”的根本问题,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关于儒家“齐家”思想:不是教条复刻古代“宗族治家”的模式,而是转化为当代“家庭文明”的建设指南——如将“孝悌传家”“勤俭持家”转化为良好家风培育,推动形成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风气,以家庭“小和谐”支撑社会“大和谐”,破解当代家庭关系中的堵点与价值困惑。
3、关于法家“法治”思想:要与儒家“德治”思想深度融合,它不是教条照搬古代“礼法合治”的统治逻辑,而是转化为当代“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如将“法不阿贵”与“德主刑辅”结合,推动形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从而优化社会秩序,提升社会风气,解决“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现实课题。
4、关于道家“天下大同”思想:要与儒家“协和万邦”的思想深度融合,不是局限于古代“朝贡体系”的理想,而是转化为当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如将“和合共生”“天下一家”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倡导平等互鉴、和平发展,引领世界风气向“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转变,回应“世界如何实现持久和平”的时代之问。
通过这种创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典籍中的文字”,而是成为中国文化新体系破解当代难题的“思想养分”,实现从过去“历史遗产”到当今“文明资源”的高度跨越。
(二)创新性发展:让转化成果引领“个人—家庭—社会—世界”的文明进步
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是让经过转化的传统文化,通过载体、业态、话语创新,深度赋能中国文化新体系,使其在个人成长、家庭建设、社会治理和全球文化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当代文明进步的“新动能”。
1、赋能个人成长:依托现代教育体系,将“修身”思想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如在基础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与人生价值”研讨,引导个人将文化修养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让文化新体系成为个人成长的“精神灯塔”。
2、赋能家庭建设:借助现代传播载体,打造“家风建设”文化矩阵——如制作《家风里的中国》等纪录片,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用生活化叙事传递“齐家”智慧,让文化新体系以家庭的“小细胞”激活强壮社会的“大生态”。
3、赋能社会治理:结合现代治理实践,推动文化新体系与基层治理融合——如在社区治理中融入“邻里互助”理念,在乡村治理中借鉴“乡规民约”智慧,在城市治理中吸收“礼法合治”思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文化新体系成为社会进步的“稳定器”。
4、赋能国际交流:创新国际话语体系,让文化新体系中的中国理念成为“世界听得懂”的文明共识——如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论坛等平台,用“和合共生”解读全球发展难题,用“天下大同”阐释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中国文化理念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让文化新体系成为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5、总体思路引领: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双向发力,中国文化新体系必将成为“传统为根、时代为魂、实践为基、天下为怀”的精神旗帜——它扎根中华文明沃土,紧扣民族复兴脉搏,既解决个人修身、家庭和睦、社会治理的国内难题,又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它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压舱石”,更是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我们唯有筑牢中国文化新体系,才能让中国在世界文明对话中挺起精神脊梁,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力量,才能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走向天下太平、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