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山川增加生命厚度
——《揽一片锦绣》写作心得分享会纪实
作者:邓德林
9月12日,这个晴朗天气的周末夜晚,韶关市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熏风路上的风度书房内,阶梯式座位的学术小沙龙空间坐满了人,这是这间书房学术分享会少有的“爆满”状态。由浈江作协会员黄卫平老师主讲的“行途落墨皆锦绣——《揽一片锦绣》写作心得分享会”在这里举行。
活动主持人是韶关市武江区风度学校年青漂亮的女教师陈思婧。她介绍了参加分享会的人员:五月诗社荣誉社长、浈江区作家协会总顾问、2024年“东南亚诗歌奖”获得者桂汉标;五月诗社社长胡列志、韶关国企作协分会主席罗明生、浈江区作协副主席唐学连、监亊朱华茂、理事廖开云、陈劲华,原《南叶》执行主编李小红等文朋诗友;韶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二级调研员曾园以及各位侨界朋友;韶关日报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黄日有;韶关市外事办冼惠玲科长;韶关市一中特级教师、中大校友会秘书长彭岷胜老师;韶关市九中涂桂莲、李桂英、曾咏梅老师及8位同学及家长;韶关市金福园小学冯秀梅老师;另外还有从清远赶来的五月诗社副社长、清远作协副主席虞永新、从乐昌来的乐昌作协主席吕眉洁和资深女诗人的邓新娣;还有一位从深圳赶来的去年同走川藏线的唐建忠先生以及其他各界的好友及亲友。参加者超过60人,是这个“风度艺讲堂”报名“30人”数额的两倍多。
讲课人黄卫平,她曾任中学教师10年,后调韶关市外事侨务部门工作至退休。系出版专业编辑,曾任韶关市唯一对外宣传刋物《粤北乡情》侨刊副主编,曾荣获“全国优秀侨刊工作者”、“广东省优秀侨刊工作者”称号。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多有散文、报告文学在《广东侨报》《华声报》《华侨与华人》《韶关日报》《南叶》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1997年出版个人散文集《一个女性的日记》。分享会上,黄卫平首先分享了她的写作经历。她说:这本《揽一片锦绣》整整写了36年,是在“漫长而懒散的时光里”,用“微弱的坚持”“打磨”而成的。她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是个一说到旅游就特别来劲儿的人,自认为有一点儿“少年气”:有一点耐力,有一点勇敢,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充满好奇与热忱,总想去看别样的风景。我在外事侨务部门上班时很长时间是做宣传联络工作的,尤其是担任当时韶关唯一对外宣传期刊《粤北乡情》常务副主编后,出外开会、参观、交流的机会较多,因此大半个中国都走过了。1995年5月,我在西安全国侨刊侨报研讨会后徒步走华山,十六七个小时、40公里的连续跋涉,一双新鞋都走“挂”了。即便在退休以后的银发之年,我仍充满着远游的冲动,60岁以后仍涉足川藏的诸多雪峰,攀援恩施大峡谷、神农架,徒步南疆阿图什天门,跋涉于盘龙古道之上,去年还登上1080级陡峭台阶的五台山黛螺顶。
黄卫平实现了走遍中国各省的目标(除台湾省外)。她说:这些游历,我视为一生中最最值得珍视的财富,它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提升了我人生的格局。
她谈到了关于旅行的价值。她说有句话叫“行万里路,犹读万卷书”。在她看来,如果只是“行”, 那只是“浅读”; 如果“行”了还能“记”下来 , 那才是“深读”,那才是旅行价值的延伸。 她说到坚持“记事”的作用和好处。她说:记下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是我几十年来的习惯。小学三年级,我母亲就教我并督促我写日记。从那时开始,我的日记一直写到退休,现存的日记有24本。20多年前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里面的文章大多源自那些日记。平日生活都要记,旅游这种有趣的事怎能不记?所以,大多数的游历都被我写成了游记。在职时,我在《韶关日报》、《广东侨报》上发表过不少游记。实在地说,那么多的游记,都是在认真旅游的基础上写成的。何谓“认真旅游”——旅行前“做功课”,查找大量资料;旅行中细心看,注重采访,每天必做行程记录。这样,每篇游记就有了丰富充实的素材基础。
她继而说到《揽一片锦绣》游记文章的集结与出版的过程。她说去年5月走完了“走遍中国各省”目标的最后一站一一宁夏回来后,我抓紧将宁夏和山西、陕西黄河寻迹的游记写了出来。集腋成裘、聚少成塔,至此为止,我的游记文章已写了20多万字。市文化局老领导、老作家黄山先生建议我将游记单独成书,于是,我将39篇游记集结起来(最后实际采用36篇),加入了桂汉标老师编辑的“风度荟萃文丛”。桂老师再次给予了我这本书鼎力支持与有效的帮助,我心存感激。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定格那些瞬间的感动与思考,让个人的独特体验成为可回味、可分享的生命印记,正是我这本游记散文集的意义。
黄卫平最后提到:她不光是在写游记,还在写自己人生中的其他故事,尤其是生命中每个重要节点的故事。她说自己已年近古稀,但仍觉得自己需要——“成长”,并渴望“成长”。她将继续刻苦读书学习,继续坚持写作,继续努力“成长”。
这个话题说完后,她与大家分享了其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的心得。她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六点体会,每个问题都列举了书中的原文段落为例,亲自朗读和请两位亲友朗读,每个问题都有配图说明。
以下是其游记散文写作方法分享的提纲内容:
一、赋予游记“文学味”:感官与动态的双重激活(1)调动 “五感”,拒绝 “平面描写”: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搭建立体感官网络,让读者沉浸式感受场景质感,而非简单罗列 “所见”。(2)捕捉 “动态瞬间”,让风景 “活” 起来:聚焦具有时态感的动态碎片,使景物从 “背景” 变为 “参与者”,体现 “正在发生” 的生命力。
二、让“我” 走进文字:拒绝资料堆砌,突出个人体验(一)个人体验是游记的灵魂:不客观罗列 “此地有什么”,而聚焦 “我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风景因 “独特参与” 而不可复制。(二)资料为体验服务,自然融入:资料运用需围绕个人感受,避免突兀罗列,可在描写中巧妙穿插,或通过具体场景体现。编织可读性:以细节与情节为血肉。1.挖掘常人忽略的小细节:聚焦特色气味、声音等鲜活细节,赋予读者新鲜感,增强文章感染力。2.深入刻画1-2 个核心场景:控制素材密度,拒绝泛泛而谈,精选印象最深的场景重点打磨,比罗列片段更具穿透力。
三、把握张力:做到“形散而神聚”(一)内容的丰富扩展:从自然景观延伸至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让游记在广度上多元立体。(二)主题的凝聚统一:以核心主题为线索,串联看似自由的素材(场景、回忆、联想等),使散文 “形散神不散”。
四、让感悟扎根:从真实体验中生长思想。(1)感悟源于真实体验:以所见、所触、所感为土壤,让思考自然生发,赋予游记独特精神内核与温度。(2)避免生硬的哲理堆砌:拒绝抽象议论,让思考在旅行场景中自然孕育,引导读者共鸣,而非强行灌输。
五、AI 辅助写作:善用工具,坚守本真
(一)AI 的助力方向:
提供目的地资料补充、场景描写灵感、语言节奏优化、情感结合角度提示,辅助润色文字。
(二)AI 的局限与创作坚守
AI 缺乏真实体验与个性情感,文字易趋同质化,需坚守核心:以个人真情实感为灵魂,AI 仅为辅助。要学会如何给AI 下非常明确和具体的指令,以得到它最有效的帮助。
作品分享课后,有三位特约嘉宾先后发言。他们都事先认真阅读过《揽一片锦绣》这本书,故能富于针对性地对这本作品进行了最中肯、最具体和专业的评价。
首先发言的是彭珉胜老先生。他是黄卫平读韶州师范时的老师、韶关市一中英语特级教师、中山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彭老师不但英语教学方面成绩卓著,在文学尤其在诗词、楹联方面也造诣颇深。彭珉胜老师的发言充满激情,他说老师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非常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成长,并超越自己。
彭珉胜老师用三种语言朗诵了黄卫平的《烟台看海》。
彭珉胜老师的讲话多次受到听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位发言的是潘玉秀。她是十中的高级教师,华师大历史系毕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格律诗词和散文创作成绩出色,在国家级的诗词刊物《中华诗词》上发表过许多佳作,与他人合作出版过多本格律诗词著作。潘玉秀非常敬佩黄卫平的刻苦写作精神,表示,黄卫平每次旅行回来,都是收获满满滴。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潘玉秀老师对黄卫平写韶关丹霞山的作品,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丹霞山写的多姿多彩。
潘玉秀老师写了一首《满江红》,作为对黄卫平作品的高度评价。
接着发言的是桂汉标先生。他比较了解黄卫平的文学创作历程。相隔20多年的坚持写作,黄卫平的确在不断进步提高。她还将出版第三本书。
桂老师很感慨到场的人员中,既有文学圈里的朋友,还有文学圈之外不少中小学生和其他老中青公务人员。他欣喜于更多人投入文学创作行列,让生命增加“厚度”,也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生历程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要多多阅读思考迎接未来的高新科技挑战……
一位来自九中的八年级学生,最后果然以自己的感想归纳为一句话:分享会对自己的学习有无尽的帮助与激励。
今年的秋天早已降临,但仿佛盛夏的火热依然继续。这一个秋夜,因一大群拥揽锦绣的男女老幼的心愿和行动,变得如此丰盈而充实……
(2025年9月13日凌晨)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