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理念”是936核心竞争力体系的关键内核,而“自育”则是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象落地。它打破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单向输出、受教育者被动接收”的固化模式,要求家长与教师以“自我成长”为前提,在培育孩子时同步完成自我迭代,最终实现“育他”与“自育”的双向赋能。
在家庭教育中,“自育”是家长化解焦虑、实现亲子同频的核心路径。当下不少家长面临“辅导作业易怒”“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不畅”等问题,根源多在于教育认知未随孩子成长更新。比如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已有自主规划学习的需求,部分家长却仍沿用“全程监督、逐项检查”的低学段方式,加剧孩子逆反心理。而具备“自育”意识的家长,会主动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书籍、参与亲子沟通课程更新认知,明白“高年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责任意识”。他们会逐步将作业检查权交还给孩子,转而通过“每周学习复盘会”引导孩子自主分析错题;孩子因规划失误拖延作业时,不急于指责,而是共同梳理问题、调整计划。在此过程中,家长不仅帮孩子建立自主学习能力,更借“自育”完成从“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让家庭教育脱离对抗、走向协作。
在学校教育中,“自育”是教师打破职业倦怠、提升教育效能的关键动力。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培养核心素养”“个性化教育”等新要求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挑战,若仅依赖过往经验教学,易陷入“课堂效果差、学生参与度低”的困境。以语文教学为例,传统“逐段分析课文、背诵中心思想”的模式,已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有“自育”意识的教师,会主动探索项目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等新方法。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提升学生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主动参加线上整本书阅读教学培训,设计“《朝花夕拾》人物形象探究”“《西游记》团队协作分析”等主题任务。课堂上,她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分组探究,通过“角色辩论”“情景剧演绎”深化文本理解;课后还会用教育博客记录反思,结合学生反馈调整策略。教师借“自育”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让课堂生动有趣,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
从家校教育实践可见,“自育”并非教育者的额外负担,而是“自主理念”的必然要求——教育者唯有先成为“自主成长的践行者”,才能真正教会孩子“自主成长”。在936核心竞争力体系中,“自育”为“自主理念”注入持续生长的活力,让教育不再是“单向奔赴”,而是教育者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双向旅程”,这正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作者:杨风利(河南语文教改之星、河南省中小学名师)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