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2022年1月9日,在乐昌市皈塘革命老区,革命时期皈塘区委寨头岭支部书记李会德英烈弟弟李会昌故居发现了一枝枪(铁枪管、青铜包护、实木把手、枪管长19.5cm、枪长38.0㎝、 口经2.0cm、枪重1.380Kg)这枝老红军用过的枪重见天日。这一发现,如同一束光照进历史的缝隙,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再次清晰地浮现,它所承载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件文物本身。
这枝枪是革命历史的“无言证人”。皈塘革命老区,在革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数仁人志士在此为理想和信念奋斗。这枝枪或许曾握在某位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手中,伴随他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它见证过枪林弹雨,目睹过战友的牺牲,也经历过胜利的欢呼,以沉默却有力的姿态,诉说着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岁月里,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历史。
它是红色精神的象征。红军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壮丽篇章,其蕴含的长征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枝枪,正是长征精神的实物载体,体现着红军战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物资匮乏、敌人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下,他们凭借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仰,克服重重困难,从未放弃。这种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枪身上或许有着斑驳的痕迹、岁月的锈迹,却也体现出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没有退缩,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战斗,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这枝枪的发现,也对当下有着深刻的启示。在物质丰富、生活安定的今天,有些人却在安逸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枝枪的出现,如同一剂良药,提醒着我们要居安思危,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这枝枪的发现,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吸引着更多人关注皈塘革命老区的历史,关注红军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促使更多人投身到红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皈塘革命老区发现的这枝老红军用过的枪,是历史的馈赠,是精神的象征。我们应当珍视这一发现,从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注:此枪现收藏于皈塘区委四个部支部旧址陈列室。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