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与学生视角的数学思维碰撞
——大数读写的教学思考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大数读写,是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基础上进阶学习。在知识体系上来说,是一致的。从旧知迁移到新知,也是顺理成章的。最大的区别是数级与每级的单位“亿”“万”。因此我在课堂重点强调了读数时每一级按照个级读法来读,要加上数极单位。
于是出现了两种惯性思维的结果:1.读数时个级后面也加了“个”。2.写数时,每级后面也加了单位“亿”“万”。
这样的结果虽然是极个别,但值得我思考: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是学生的错吗?是老师强调太过了吗?
我反思后认为,学生这样的惯性思维没有错,而是我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们对于数级真的理解吗?
合作探究时只是大部分学生会读、会写了,而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真的理解吗?
因此需要再次探究沉淀。用“错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用“不同的质疑”激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更要深度思考“为什么”?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与探究,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四基四能”到“三会”,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且学且教,且教且思。学然后知不足!
(七一路小学 王婷)
今天,在执教《谁打电话的时间长》这节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是新课标中的核心词之一,在计算教学的学习中应将算理理解置于首要地位,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进入算法探究、学习竖式计算方法。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本节课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理解,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进入竖式记录的理解与建构。在活动一:笑笑打电话的时间有多长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借助元、角、分的单位换算模型和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本节课的推理意识主要体现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当学生列出算式5.1÷0.3 和54÷7.2后,却遇到了新的挑战:这两个算式的除数都是小数。为此引导学生类比前面已有的经验,利用单位换算、商不变的规律等方法将0.3、7.2转化成整数,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本节课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还安排了在小数的直观图上圈一圈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容易算错,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提出了估算和验算的要求。估算能帮助学生先大致确定商的范围,验算能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提醒学生要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也能够发展学生的数感。
(七一路小学 盛雯雯)
今天早上执教《桂花雨》一文,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令人回味。依据本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并有所取舍。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如下反思与整改。
1.品香环节:上课伊始,学生按照读书要求读通句子,并尽量识记更多内容,标画四到六个关键词。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标画关键词,这为后续领悟课文奠定良好基础。
2.我引导学生用一个字形容桂花的特点,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香。”
接着,找出能闻到花香的句段,并聚焦“浸”“全年”等词语进行品读感悟。
3.知乐环节:为了感受桂花带来的欢乐,让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找到文中写了哪些人乐以及乐的方式。孩子们自读自悟,将阅读收获一一呈现到助学单上,并在班内展示。
不足之处与整改措施:
1.虽然优秀的学生能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但中下等的学生在感悟慢或不到位时,我没有预设更好的办法让他们提升。这是一大遗憾。
2.放慢读书的节奏,给予中下等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时间。
3.设计一些更具体、更易于理解的引导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一路小学 王洪梅)
今天教学了《桂花雨》,以体会桂花香气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圈画“浸在香气里”等关键词,小组讨论香气特点后融入情感朗读,既通过分析描写语言,提升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积累了感官词汇。又在感受花香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然后聚焦“浸”字,引导学生理解其体现的香气弥漫之感,通过联想想象、仿写句子(如“雾气浸满山谷”)和朗读,锻炼思维发展,强化对文字的理解运用。
摇桂花环节,学生先找动作神态语句,再分组分角色表演,结合互评体会作者心情,在体验情感美中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同时通过运用文本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对比杭州与故乡桂花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偏爱故乡桂花的原因,联系自身分享对故乡的情感,在体会思乡情中培养了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同时在对比分析中发展了思辩能力。
(七一路小学 刘馨)
今天在《不懂就要问》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核心课标要求:我要求学生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私塾、戒尺、照例”等),梳理课文叙述顺序(“读书—提问—解惑”的脉络),夯实语言基础。其次抓住 阅读与鉴赏,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感受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如“壮着胆子站起来”“连连点头”)中分析人物品质,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最后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孙中山要冒着挨打的风险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通过对比“其他同学不敢问”与“孙中山主动提问”的差异,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传承“勤学好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遇到疑问主动探究”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将“不懂就问”的态度迁移到日常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求知精神。
(七一路小学 张红梅)
“我上学了”是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需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语文实践要求,助力学生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过渡。
1.立足生活,激发兴趣:结合课标“喜欢学习汉字,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要求,通过“认校名、识同学名字、找教室物品标签”等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认识“校、班、门、桌”等10余个生字,避免机械记忆。写字教学聚焦“一、二、三”等简单汉字,强调“横平竖直”的书写规范,多数学生能按正确姿势书写,达成“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初期目标。
2. 表达交流:鼓励开口,建立自信
依据课标“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尝试运用日常用语与他人交流”,设计“自我介绍”“说说我的新发现”等活动。通过小组互助、教师示范,80%以上学生能主动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及喜欢的校园角落,初步培养了“乐于表达”的意识,符合低年级“口语交际重参与”的要求。
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性格内向或零基础学生在“自我介绍”“识字认读”环节参与度低,未达到课标“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的要求,教学方法未能完全适配不同起点学生的需求。
2. 语文实践与生活联结不深
识字、表达等活动多局限于课堂,未充分延伸至家庭(如和家长一起认“家庭住址”“书包物品”),未能完全落实课标“语文学习应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理念,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充分锻炼。
三、改进方向
1. 分层设计,关注个体
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计“基础任务”(如认读5个核心生字、说一句完整的自我介绍)和“提升任务”(如用生字说一句话、介绍校园一个角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达成课标目标,增强学习自信。
2. 延伸实践,联结生活
布置“家庭语文小任务”(如和家长一起制作“我的校园小手册”,记录喜欢的地方并标注生字;回家分享课堂学到的“小约定”),让语文实践延伸至生活,落实课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要求。本次教学基本达成“我上学了”主题的课标要求,但在细节设计与个体关注上仍需优化。后续将进一步紧扣课标,让语文学习真正服务于一年级新生的角色过渡与能力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爱上语文学习。
(七一路小学 张春荣)
今天执教的《走进美丽乡村》一课,以美丽乡村图片为情境,将数学数数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整体达成教学目标,但仍有优化空间。
优势在于,借助实景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用一一对应的逐一数法,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体会从不同方向去描述同一物体的位置。有效落实数学核心能力。同时,融入美术(观察图片色彩构图)、科学(认识乡村植物动物)知识,实现跨学科渗透;通过感受乡村美景,自然渗透热爱环境的情感教育,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新课标要求。
不足是部分学生分组数数时逻辑混乱,未充分掌握方法;情感教育稍显浅层,仅停留在视觉感受,未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乡村环境。后续需设计更多实操活动,加强数法指导,并结合实际案例,让情感教育更具深度。
(七一路小学 刘莹)
今天学习了《圆的周长》一课,在圆周长测量环节中,设计了“滚动法”“绕绳法”两种经典操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亲手滚动圆形学具、用绳子绕圆后拉直测量,这一过程充分契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感受平面图形特征,经历数学思想形成过程”的要求,帮助多数学生直观感知“圆的周长是一条可转化为直线的曲线”,初步建立“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同时在实践中落实了“空间观念”这一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推导铺垫了认知基础。
将“测量不同圆形的周长和直径”“计算比值并找规律”两个内容分配给小组,部分小组分工明确,能高效完成任务,且在展示环节能清晰表达结论。
不足:对测量误差的处理过于简单。部分学生因滚动时圆发生偏移、绕绳时松紧度不一导致数据偏差较大,但课堂仅简单提示“尽量准确”,未引导学生分析误差原因,如滚动起点标记、绕绳时的固定方法,也未组织对比不同小组的测量数据,而课标明确要求“通过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态度与逻辑推理能力”,此环节的缺失不仅未落实“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也错失了培养严谨思维的机会。
(七一路小学 解荣)
《金木水火土》教学重点为通过听读、联系生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一、二”等7个生字;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等4个字和横、竖2种笔画;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识字。本课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汉字“一、二、三、四、五”和“上、下”。采用多种方式,一是通过听读儿歌,让学生说说儿歌有哪些事物和数字。引导学生在听读课文中识字正音。二是语境诵读。采用播放录音、师生对读、拍手对读等多种语境诵读方式。在语境中巩固读音,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三是教师借助图片、做动作的方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写字。本课要求写的都是结构简单的独体字,结合“一、二、三、上”的书写,认识横、竖两种笔画,并按“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学习书写。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独体字的笔画占位,然后我范写,同时让学生也跟着书空,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
3.朗读指导。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语文课上学习儿歌。教学时,我重视示范和带读,引导学生根据儿歌的节奏读正确,读流利,不唱读,不拖调。
二、成功之处
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我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记忆。由于学生第一次动笔写字,写字姿势很重要,因此我关注每个学生执笔和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掌握是难点,有些学生在幼儿时期已形成了不规范的执笔方法,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对地去纠正。引导学生回顾“我爱学语文”中了解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照图片摆好执笔和写字姿势,并要求学生在动笔前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不同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本堂课中,学生层次不齐,部分孩子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后期在指教中,设计课程应更丰富有趣,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七一路小学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