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楫中流”源自东晋时期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西晋末年,中原大地战乱频仍,北方少数民族铁骑南下,晋室仓皇南渡,偏安于江南一隅,史称东晋。此时,北方广袤的土地沦陷于异族之手,中原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盼望收复失地、重归故土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一位名叫祖逖的将领挺身而出。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与好友刘琨担任司州主簿时,便常常彻夜长谈,抒发报国之志。两人闻鸡起舞,勤练武艺,无论寒暑,从未间断,誓言要为国效力,收复中原。
东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后,祖逖主动向皇帝请缨,要求率领一支部队北伐,收复被占领土。他慷慨陈词:“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元帝被祖逖的赤诚之心所打动,虽未能给予大规模兵力支持,但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让他自行招募士兵,铸造兵器。
祖逖率领随行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船行至江心,江风呼啸,波涛汹涌。他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心中豪情万丈。为了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北伐决心,他猛地站起身来,挥动船桨,猛击江水,激昂地说:“祖逖若不能收复中原,就像这江水一样,有去无回!”这一壮举深深震撼了随行的将士,他们被祖逖的决心和勇气所感染,纷纷表示愿随将军出生入死,共赴国难。祖逖的北伐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他招募流民,组建军队,与后赵石勒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祖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多次以少胜多,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他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然而,“击楫中流”的故事并未随着祖逖的北伐而结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成语逐渐演化为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它代表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无畏的勇气、一种勇往直前的决心。在当今社会,“击楫中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挑战,我们需要有“击楫中流”的勇气和决心,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还是在社会服务的基层岗位;无论是在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还是在国际竞争的激烈舞台,我们都需要以“击楫中流”的精神,勇立潮头,破浪前行。
在科技创新领域,面对技术封锁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科研人员以“击楫中流”的决心,夜以继日地攻关克难,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技进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服务领域,志愿者们以“击楫中流”的勇气,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击楫中流”是一种行动指南。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个机遇,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击楫中流”的精神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职场中的竞争与合作,还是学习中的挑战与困难,我们都可以以“击楫中流”的精神为指引,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与挑战,我们要保持冷静与理智,不畏惧困难与压力,以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为支撑,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与困惑时,我们要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面对挑战与失败。“击楫中流”是新时代奋斗者精神的写照。它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以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迎接挑战、创造价值,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