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黄信阳道长《万祥云集》,朱砂笔墨如焰似霞,在宣纸上铺陈出灵动而庄重的气象——这份打动,不仅源于书法本身的艺术张力,更源于道长以笔墨为舟,将道教“贵和向善”的哲思载向观者心底。
作为长期深耕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的实践者,我深知好的艺术作品从不是孤芳自赏的笔墨游戏,而是能跨越时空、滋养人心的精神桥梁,《万祥云集》恰是如此。
一、笔墨间的“道法自然”
黄信阳道长的书法素来以“形意合一”著称,《万祥云集》四字尤为典型:“万”字落笔如流水曲觞,线条舒展却暗含筋骨,似见祥云漫天舒展之态;“祥”字结构虚实相生,浓墨处如青山凝黛,枯笔处若流云轻拂,暗合道家“阴阳平衡”的哲学内核。
最妙是“云”“集”二字,笔势如太极流转,既有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灵动,又不失“静如山岳,力透纸背”的沉厚,仿佛将道教“自然无为”的修为凝于毫端。
这种“不疾不徐、张弛有度”的笔墨节奏,恰是道长数十年修道心境的外化。
正如他所言:“书法与修道本是同源,抄经写符皆需澄心定意,笔墨间藏着‘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观《万祥云集》,无刻意雕琢之痕,却有“心手两忘”之境——笔画的浓淡枯湿如阴阳相生,结构的疏密开合似天地运化,让人在赏字时不自觉地沉静下来,仿佛听见道长运笔时的呼吸与心跳,与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遥相呼应。
二、祥云中的文化温度
“万祥云集”四字,表面是对世间美好的期许,实则藏着道教“以文化人”的深心。
黄信阳道长深耕道教文化数十载,其书法早已超越“技艺”层面,成为传递善意的载体。《万祥云集》中,“祥”字的温润、“云”字的飘逸,不仅是笔墨的精妙,更是一种“愿众生得享祥和”的心意流露——这种心意,与安商智库始终倡导的“以文化赋能商业,以智慧滋养人心”不谋而合。
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这份“祥和”尤为珍贵。它不是逃避现实的虚无,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生命智慧:如同道长书法中“轻笔动若脱兔,重笔静如山岳”的平衡,既教会我们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澄明,又启示企业在竞争中守住“和而不同”的底线。
我曾在《勤智兴业》的墨宝前感慨“传统智慧是现代商业的指南针”,今日观《万祥云集》,更觉传统文化是滋养人心的甘泉——它让我们在追逐目标时,不忘抬头看看漫天祥云,感受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笃定与温暖。
三、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共鸣
黄信阳道长的书法之所以动人,在于他将千年道教文化化作了可感可知的艺术语言;而安商智库的使命,正是将这些沉睡的文化智慧唤醒,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万祥云集》中“形随义走”的笔墨逻辑,恰似我们在服务企业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战略思维;道长“质胜于形”的创作理念,也与我们“回归本质、创造价值”的商业观深度契合。
这份共鸣,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了更深的思考: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智慧长河。

当《万祥云集》的祥光遇见现代企业的焦虑,当道家的“无为而治”对话商业的“创新进取”,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生命力——它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智兴业”的双向赋能。
赏罢《万祥云集》,只觉眼前有祥云流转,心中有暖流涌动。
黄信阳道长以笔墨为桥,让千年道教文化的祥光穿透时空,照亮了当代人的精神归途。而我们能做的,便是接过这盏文化的灯火,让它在现代商业的土壤中继续发光发热,温暖更多人的心田。(作者李伟伟,系安商智库创始人、慈善祖庭西安青华宫爱心大使)
——文章发布在科教网健康基地
编辑:高墨
监制:中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