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天气下的小学三年级室内体育课,核心是安全第一、趣味主导、动静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空间内达到锻炼、放松和学习的目的。如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趣味热身操: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带领学生做“各种趣味操”或“课桌操”。以及 “反应大挑战”:老师说指令(如“举左手”“摸右耳”),学生做出相反动作;或播放音乐,根据音乐提示做相应的动作,训练反应速度。
也可做 “体育猜猜猜”:
老师做体育项目的动作(如跑步、游泳、篮球投篮),学生猜出对应的项目名称,加深对体育项目的认知。注意事项:控制噪音:
1、室内活动时需提醒学生保持安静,避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2灵活调整:根据教室空间大小、学生人数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规则,确保课堂有序进行。
(七一路小学 高磊)
开学第二周,今天的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教学让我倍感挫败。原本计划紧凑的课堂,仅字词展示环节就耗时12分钟,最终未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回溯开学以来的教学安排,我始终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置于重要位置,从组长分工到课堂展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随堂细致指导。我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期待通过系统培训提升课堂效率与学生能力。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差距:一方面,前期培训占用了部分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过度依赖。课堂展示时,他们常不自觉地看向我,仿佛在确认“接下来该做什么”;更有甚者,对于简单问题,重复展示、补充展示的情况频发,即便我多次强调规则、明确要求,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当前,我迫切需要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快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主、有序地完成任务,不再依赖教师引导;又能平衡培训与教学的关系,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真正实现“磨刀”与“砍柴”的双赢。
(七一路小学 晋娜娜)
本周我讲授一年级美术《身边的标识》一课,本课以“生活中的标识”为核心,通过让学生观察、创作,帮助其理解标识的功能性与视觉特点,整体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我出示了“垃圾循环回收”“禁止鸣笛”“禁止通行”“禁止吸烟”“小心地滑”“道路通行”等标识,学生没有通过老师的提示,都能快速说出标识的意思。通过归类讲解标识的含义与色彩(红、黄、蓝)特点,初步建立了“标识为生活服务”的认知。创作环节,我范画了“禁止上课下座位”标识,引导学生设计标识,多数学生能运用简单图形和鲜明色彩设计“班级图书角”“洗手池”等标识,体现了对知识点的运用。同时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图形模板,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创作,让教学更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与动手水平。
(七一路小学 雷亚亚)
开学以来,学生步入了四年级,我发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整体积极性相较于三年级来看并不高,不愿意动脑思考,动嘴交流,课堂上依赖于优等生的汇报讲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中通过抽查,回访等方法进行尝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对课堂进度的颇有影响,因而不能局限于使用一种方式尝试改变,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动力,增强评价和奖励机制,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大胆展示自己,从而使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七一路小学 张欣萌)
今天教学了《桂花雨》这一课。首个教学任务聚焦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画句—概括—整合”的阶梯式学习,梳理文章整体架构。课堂伊始,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每一段中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句,如“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让学生在圈画中初步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围绕抒情句提炼每段核心内容并以简洁小标题呈现,1-9自然段的段意分别概括为“童年桂花记忆”“桂花香气弥漫”“摇桂花的期待”“摇花的欢乐场景”“摇花后的收获”“桂花的食用价值”“离开家乡后的桂花”“异乡桂花的缺憾”“对桂花雨的思念”;最后引导学生对9个小标题进行合并归类,将文章划分为“爱花香”(1-2自然段,描绘童年桂花香气的迷人)、“摇花乐”(3-6自然段,叙述摇桂花的欢乐过程与收获)、“思花情”(7-9自然段,借异乡与家乡桂花对比抒发思念)三大部分,清晰呈现“爱—乐—思”的情感与内容架构,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第二个教学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细节,探究作者如何借助桂花这一核心意象抒发情感,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魅力。在明确文章架构后,提出核心问题“作者是如何借助桂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组织学生再次精读课文并圈点勾画相关语句进行品读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爱花香”部分用“浸”字将无形香气化为有形,暗含喜爱;“摇花乐”部分通过“抱树使劲摇”“喊‘好香的雨’”等动作和语言描写,将欢乐具象化;“思花情”部分以异乡桂花香气的缺憾对比家乡桂花,含蓄表达思念。通过这些语句的品读分析,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桂花、童年及家乡的深厚情感,也直观理解了“借物抒情”的妙处,为后续写作学习积累经验。
(七一路小学 刘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