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第 41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单宝尊老师以四十年从教经历,缅怀六汪镇教育界 55 位已故同仁。文中既有对教师 “朝五晚九” 辛劳岁月的追忆,也有对逝者的敬重与哀思。】
单宝尊,男,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小沟村人,1976年参加工作,退休教师,知名民俗专家。

从教四十载,难忘同路人//六汪镇教育界已故老同事名录//深切缅怀
——2025年教师节感怀
单宝尊
202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41个教师节。在教师节前夕,忽闻几位教育界老同事相继不幸离世的噩耗,不禁潸然泪下,悲伤之余感慨万千。
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就像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就能悄无声息的熄灭,有时就像玻璃制品,轻轻一碰就有裂痕,甚至破碎。可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一次难以预料的疾病,都能轻易受到影响,瞬间打破原本平静的生活。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人的生命固然脆弱,人生生死无常,但教师行业相对其他行业的人们更加不堪一击。有调查显示,教师群体中健康状态仅占10%,亚健康状态占据70%,疾病状态占据20%,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教师群体的健康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值得关注。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教师“朝五晚九”的日子,简直是当时那个年代老师们日常工作状态的真实速写:凌晨五点的闹钟响起,揣着教案赶早读、备早课;晚上守着晚自习,批改堆成山的作业,送走最后一个学生,还要抱着没批完的作业本回家(或宿舍)接着批改,十一点前睡觉是早的;每周日休息一天,周六下午放学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周日晚上就要回校办公、开会、晚自习。这种连轴转的节奏习以为常。那时教师的工资只有每月三四十元人民币,但老师们无怨无悔,默默无闻。
我是1980年1月师范毕业分配到六汪联中(六汪初级中学的前身)的。最近刚刚离世的王秀老师,当时就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负责学校的主要工作(不仅仅负责教学工作),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他的家是河北村,离学校只有一里多路,但每天起早贪黑,以校为家,只有一日三餐回家吃饭,晚上在校住宿,学生早晚自习、教师办公一直靠上,与老师们同甘共苦。这种敬业爱岗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全体教职员工在王主任影响和带动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听从领导服从分配,学校工作井井有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在我从教四十多年的生涯里,我接触的六汪镇教育界像王主任这样的领导、老师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现在,每年的教师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都举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并组织优秀教师评选、表彰等,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此时,我想起了那些为六汪镇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已故老同志,他们生前曾经也是六汪教育战线的一员,他们也默默无闻的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六汪教育事业。他们之中,有全镇教育部门的领导、有中学或小学校长、主任、班主任,有普普通通的任课教师,有教育精英、教学能手、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也曾经辉煌过,曾经光芒四射......
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有的积劳成疾,因病英年早逝;有的在教育岗位奋斗了三四十年,刚刚退休还没有享受到社会福利待遇便撒手人寰;只有极少数幸运者生存至八九十岁。我大体估算了一下,全镇教育系统逝者平均寿命只有60多岁。(网络信息: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9岁)
他们的生命如此短暂,但生前也是一位教育人,或多或少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悄然离世,就像一颗无名小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鉴于此,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列出他们的名字,作为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和追思悼念,向他们致敬,祈愿他们安息!
1980—2025年六汪镇教育界已故教师55人,他们是:
赵维君、辛光荣、刘树文、王新春、刘淑香、刘瑞先、李怀明、赵进学、王玉彬、王培元、王增来、张淑兰、王怀仁、刘宗昌、薛德良、赵同云、王继学、樊夕德、赵同瑞、房清忠、迟培全、刘术耐、逄焕新、单继润、单连玺、单宝文、肖 良、赵同合、赵传生、刘瑞池、武孟忠、单继强、别清平、臧传聚、樊存金、张春义、陈瑞义、滕玉善、刘玉德、赵发春、法金聚、辛道良、王美芹、程培三、樊夕国、朱业连、陈希先、沙岳武、王振嗣、牛钟山、崔焕梅、赵洪川、殷启文、李继功、王 秀。


(乡村记忆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