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白露
(第八部-苏轼体)
田贺
秋临白露艳芳凋。翠痕消。夕烟摇。红脸高粱稻谷穗弯腰。园里果红香满径,风过处、叶枯飘。
征鸿排字入云霄。燕辞巢,路迢迢。独倚阑干,凉意袭衫袍。遥想故山霜月下,谁与我、话良宵。
2025.09.07



这首《江城子·白露》以苏轼体为范本,通过白露时节的典型意象,抒发了秋日羁旅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以下从意象、情感、结构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
自然意象
“红脸高粱稻谷穗弯腰”以拟人手法描绘丰收场景,与“叶枯飘”形成盛衰对比,暗合白露节气“阳气渐收”的特点。
“征鸿排字入云霄”化用《诗经》鸿雁意象,既点明秋深物候,又隐喻游子漂泊。
人文意象
“独倚阑干”与“凉意袭衫袍”通过动作与触觉,强化孤寂感,呼应苏轼“小轩窗,正梳妆”的悼亡笔法。
“故山霜月”以虚写实,将思乡之情融入月色,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异曲同工。
二、情感表达与结构呼应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上阕以“艳芳凋”“翠痕消”起笔,奠定萧瑟基调;下阕“燕辞巢”“路迢迢”转入羁旅之思,结构严谨。
尾句“谁与我、话良宵”以问作结,留白深远,类似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的含蓄抒情。
节气与情感的融合
全词紧扣白露“露凝霜降”的物候特征,如“夕烟摇”“霜月下”,将自然变迁与人生感怀交织。
三、艺术特色与改进建议
语言风格
继承苏轼体“清旷豪放”的特点,如“征鸿排字”的壮阔,但“叶枯飘”稍显直白,可借鉴“蒹葭苍苍”的朦胧美。
用韵与节奏
第八部韵脚(凋、消、摇等)与苏轼原词一致,但“迢迢”“袍”等字可尝试更富音韵变化的词汇。
作者简介:田贺(小成子),长春市人,企业管理岗位退休,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吉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字作品有市、省、国家级获奖证书二十多本。退休后学习诗词创作;老有所学、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