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经典教育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现代脑科学研究是否具有一致性?
答: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与大脑的认知神经机制高度契合。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这一过程涉及记忆编码、神经可塑性、奖赏系统、认知流畅性等多个层面的协同作用,最终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1. 学习(编码阶段):海马体与新记忆的形成
“学”的核心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此时大脑的海马体扮演关键角色。海马体负责短期记忆的编码,将新信息初步整合。研究发现,当人接触新知识时,海马体内的θ波(4-7Hz)活动增强,促进神经元集群的同步放电,形成初步记忆痕迹。然而,此时的记忆仍不稳定,容易遗忘,因此需要“时习之”来强化。
2. 复习(巩固阶段):长时程增强与皮层存储
“时习之”即间隔性复习,这一过程依赖长时程增强机制。当信息被反复提取时,海马体与大脑皮层(如前额叶、颞叶)之间的神经连接增强,突触结构发生物理性改变(如树突棘增多),使记忆逐渐从海马依赖型转化为皮层依赖型。这一过程被称为系统巩固,最终使知识脱离海马,成为稳定的长期记忆。
3. 愉悦感的神经机制:多巴胺与奖赏系统
“不亦说乎”的愉悦感并非抽象体验,而是由大脑的奖赏系统驱动。当学习者成功提取知识时:多巴胺从腹侧被盖区释放,作用于伏隔核,产生满足感;内源性阿片系统(如内啡肽)同时被激活,进一步强化愉悦体验。
这种正向反馈激励个体持续学习,形成“努力-掌握-奖赏”的良性循环,符合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胜任感”需求。
4. 认知流畅性:降低大脑负荷,提升学习效能
随着知识熟练度提高,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的协作更高效,使信息提取更自动化(如“组块化”)。此时,前额叶皮层的认知负荷降低,杏仁核(情绪中枢)的焦虑反应减弱,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这种流畅性本身就能带来心理满足,类似于心流状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深刻揭示了大脑优化学习的内在规律:
初始学习依赖海马体编码;重复练习强化神经连接;掌握知识触发多巴胺奖赏,带来愉悦感;认知流畅性减少心理消耗,使学习可持续。这一机制不仅适用于古代经典学习,也为现代教育策略(如间隔复习、主动回忆)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特聘专家 范兆良校长)
作者简介:
范兆良:脑科学教育专家;“科学用脑 高效学习 健康成长”创始人
原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执行董事长
现国培京师教育专家库专家
陕西师范大学课堂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专家团特聘专家
衡水基础教育名师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多所高校特聘客座教授
带出了多位“科学用脑高效学习”金牌老师
把多所地方基础教育薄弱学校通过两三年时间打造成地方名校
把无数个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送入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