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韵长歌
张俊的早年经历与无锡无关
张俊出生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 1086 年),出生地为凤翔府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代的他爱好射箭,十六岁就成为三阳地区的弓箭手。其早期军事生涯始于北宋政和七年(公元 1117 年),跟随军队征讨南方少数民族,担任都指挥使。此后,在随军进攻西夏的仁多泉以及平定郓州贼盗李太、河朔和山东盗贼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积累战功,逐步升迁。这段早年经历,无论是其籍贯还是早期军事活动地点,均与无锡毫无关联,他在北方和西北等地开启了军事生涯的征程,而非在无锡地区。
关键军事活动与无锡无涉
抗击金军的历程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张俊因守卫东明县(今河南兰考北)有功,升任武功大夫。同年,在金军进攻太原时,张俊随种师中率队前往增援,在榆次驻军后遭遇金军围攻,张俊率队奋勇杀敌,突围成功。之后,金兵包围北宋都城汴京,张俊率兵随从信德守将梁扬祖前往救援,并得到兵马大元帅赵构的赏识,升任元帅府后军统制。南宋建炎元年(公元 1127 年),汴京失守,北宋灭亡,张俊提议拥赵构为帝,并在南宋建立后参与征讨江淮地区的盗贼。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金军进攻南宋,张俊先是在明州(今浙江宁波)抵御金军,虽最终放弃明州,但重创金军,提升了宋军士气。这些抗击金军的关键军事活动,地点涵盖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却始终未涉及无锡。
平定贼寇的行动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 1130 年),张俊改任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制置使,负责率并招降贼寇。次年,主动领兵前往平定李成,历经多场战斗,收复筠州、临江军、江州等地,各郡贼寇全部平定,张俊也因此升任太尉。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至绍兴六年(公元 1136 年)期间,张俊多次参与抗击金兵和伪齐军队的南侵,取得诸多胜利。在这些平定贼寇以及抗击外敌的过程中,作战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淮、湖湘等地区,与无锡没有交集。
浙江湖州地名志:《乌程县志,卷八古迹》,上林,宋高宗南渡驿跸召诸侍臣居住处理政务之地。那么作为南宋初核心成员,赵构的心腹张俊自然也会在此居住与工作。

张俊经济活动轨迹与无锡无关联
作为南宋初年手握重兵的将领,张俊积累了巨额财富,其经济布局与主要活动区域高度重合,却未在无锡留下任何记载。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张俊在江南东路(今江苏南京、安徽芜湖一带)、两浙东路(今浙江杭州、绍兴等地)广置田产,仅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就有 “膏腴田产数万亩”,且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开设酒肆、当铺等产业,史料中甚至详细记录了其产业的税收贡献。
浙江湖州地名志:《吴兴备志,卷第二十八》“南宋秦曾之主和议,大帅皆交出兵权,赐田宅予为岳侯作谢。”进一步分析,而岳飞是强烈反对议和的,更不要说他会协助秦桧与金国议和了。反倒是张俊积极配合秦桧议和,并且帮助秦桧陷害岳飞,因此这里被赐大量田宅的大帅应该是张俊。

浙江湖州地名志:明崇祯年重修《乌程县志,卷八庙祀》,北利济院,在乌镇,宋南渡张循王置屯兵於此,因逼迁桃花寨阜(造)林建庄园,后改为香火院。元末兵毁。

清乾隆重修乌程县志:北利济寺在利济寺桥南宋时为董昌桃花寨,南渡张循王俊置庄于此,乃移寨皂林,后俊故攺庄为香火院始名华严精舍,宋末改为利济院寻废元至大元年兰谷春禅师复建元末兵火。湖州地区专门祭祀张俊的香火院,史书历代都有传承,并且进一步证明,浙江湖州市曾是张俊的屯兵地。

反观无锡地区,现存宋元时期的《无锡金匮县志》《毗陵志》等地方文献,在记载当地乡绅、官僚的田产、商铺时,从未提及张俊及其家族的经济痕迹。此外,无锡出土的南宋墓志铭、碑刻等实物资料,也未发现与张俊相关的经济往来记录。若张俊与无锡存在人生交集,如此规模的经济活动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这从侧面印证了他与无锡的疏离。
张俊社交网络的核心区域与无锡无涉
张俊作为南宋初年的核心军事将领,其社交圈集中在政治中枢与军事要地,现存史料中未见其与无锡士绅、官员有任何往来记录。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张俊与南宋朝廷重臣如秦桧、万俟卨、汤思退等人的互动,多发生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朝堂之上或私人府邸中;与韩世忠、刘光世等将领的军事协作,则集中在江淮、浙东的战场及军营。
而无锡在南宋时期的知名士绅,如诗人尤袤、学者李纲(曾短暂隐居无锡)等人的文集、书信中,均未提及与张俊的交往。无锡地方文献《锡山先贤录》收录了南宋至明清时期无锡地区的名人轶事,也未发现张俊与当地人士有过交集的记载。社交网络作为人生交集的重要体现,张俊的核心社交圈从未触及无锡,进一步说明二者缺乏关联。
张俊晚年活动区域锁定浙北,与无锡无关
张俊晚年虽逐渐退出军事一线,但活动范围仍围绕政治核心与家族产业展开,与无锡无任何关联。绍兴二十六年(公元 1156 年),张俊被封为清河郡王,晚年主要居住在临安府的王府中,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其王府位于临安府城东部的清河坊一带,现存遗址出土的砖瓦、柱础等文物,均印证了这一记载。
此外民间传说,张俊晚年曾多次前往湖州菁山视察家族墓地的修建情况,湖州乡土 “绍兴二十四年,清河郡王张俊至菁山,督建墓茔,留居旬余” 的事迹。而无锡地区的文献中,从未有张俊晚年到访的记录。从人生最后阶段的活动轨迹来看,张俊的重心在浙北的临安、湖州等地,与无锡毫无交集。
从湖州府县志等资料看张俊墓与无锡的关系
众多史志资料如钦定四库全书引用乌程县志记录 “宋清河郡王张俊墓 —— 乌程县志在‘菁山’石台尚存”,且大部分史志关于张俊葬在菁山的记载高度吻合。而无锡华藏寺所在的山头为 “青山”,自古以来并无草字头,与史志记载的张俊墓所在的 “菁山” 名称差异明显。拼音也根本不一样,张俊墓所在的湖州菁山,“菁” 字读音为 “jīng”,而无锡华藏寺所在的山头名为 “青山”,“青” 字读音为 “qīng”,声母相差甚远。从这一墓葬地点记载的角度来看,张俊墓指向湖州菁山,而非无锡的 “青山”,进一步表明张俊与无锡在墓葬这一人生最终交集地的关联上缺乏依据。

明朝湖州府姜兆熊的《樊川丛话》中有记载:(此墓)形制规模宏大宽敞,墓内有一座八角石台,上面都雕刻着人物和故事。
崇禎《吳興備志》卷一五引歸安張稚通《苕纪》云:“菁山有墓一區,製甚宏麗,塋域宛如城郭,雄堞樓櫓,無不具備,皆陶甓爲之,今雖廢壞,石門二扇猶存。城中石臺一座,皆鑿人物故事,宛轉八角。臺下爲礦,礦中爲屋三间,亦皆鑿石甃砌,梁柱榱桷儼然。其前一面,復施二石門,上加扄鎖,懸棺於梁。翁仲、羊虎、華表之類,屈曲排列。往年爲盗所發,金寳無算。土人相傳爲張太師墳,蓋清河郡王張俊也。


清乾隆重修乌程县志:清河郡王张俊墓在菁山,石台尚存。以上证据足以证明,张俊葬在浙江湖州,历书上历代都有明确记载并传承有序。
张俊后代与浙江的关联密切
《吴兴备志,卷第十八》第496页,张俊四世孙张濡任独松关守将(今湖州市安吉县独松岭)
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军迫近。二月二十一日,张濡却勃发将门之子的血性。三月初一,年届七十的他以浙西安抚司参议官之职,奔赴京城西部咽喉要地独松关(今浙江安吉独松岭上),摆出一夫当关的阵势。三月二十日,关前忽见一支五百之众的人马,打着“元”字旗号,耀武扬威。张濡见来者人数不多,也不废话,命手下将士大开城门,杀将出去。一阵猛砍,大败元兵,其头领也被一举拿下。一问俘虏,才知对方并非是来厮杀的,领头的廉希贤是元世祖忽必烈派来的议和使者,这会儿却被砍得不成样子了,他的副使严忠范更是在刚才宋军的痛击中一命呜呼。张濡派人将廉希贤送往京城,可半道上,这位使者就伤重而死了。张濡却因此“战功”升任知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忽必烈闻讯大怒,催促一线元军大举进攻。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元军破广德军。二十一日,独松关告急。张濡率兵拒战,副将冯骥与弟冯骕血战元兵,阵斩一名元将。但挡不住越杀越多的劲敌,冯氏兄弟双双阵亡。血光面前张濡怂了,他弃关而逃。二十三日,独松关失守,京城再也无险可恃。德祐二年(1276)初,临安城陷落,张濡被磔(音zhé)杀,府第家财全被籍没,抵偿廉希贤等人的死。
这些资料都能充分证明张俊直系后裔根本没有生活在无锡地区。

无锡市华藏寺的青山更与南宋名相张浚无关。
近年来有人又说,无锡市胡埭街道,青山的华藏寺是南宋名相张浚的墓,哪么我们来说一说这个张浚的事情。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先生,四川绵竹人,南宋抗金统帅、民族英雄、中兴名相。宋高宗赞其“孜孜为国”。政和八年进士,历任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等职。建炎三年平苗刘之乱有功,升知枢密院事;绍兴五年任右相,总揽朝政,重用岳飞、韩世忠,后因淮西兵变引咎辞相。绍兴二十五年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衔,封和国公。绍兴三十二年专管两淮防务;孝宗即位后复为枢密使,隆兴元年封魏国公,兼右相与枢密使。隆兴二年奉诏抗金未果,求退罢相。出判福州。遂改授醴泉观使闲差。浚得旨后,由张栻、张杓兄弟俩陪父沿西南而下,意即回潭州(长沙)颐养天年。八月上旬余干染疾,廿八日夜逝,年六十八。帝震悼辍朝两日,追赠太师谥忠献。《张氏瑄公族谱》记栻遵遗志扶柩归潭,舍舟策马,季秋抵枫林乡龙塘原;停柩东门峭壁观音殿,筑墓庐于虎形山南,十一月辛亥葬衡山南岳阴罗带山(官山)。父葬龙塘后栻守孝沩原墓庐尽礼。今张浚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官山乡官山村。东距县城约70公里。张浚墓,与其长子张栻墓相邻。2013年3月5日,张浚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充分证据,清楚都证实了南宋名相张浚死的更没有葬在无锡市,他是葬在湖南的。

结论
南宗张俊个人的经历、关键军事活动轨迹以及墓葬地点的史志记载等多方面因素,可以明确两个人的人生交集地不在无锡。他的一生主要活跃于北方、西北以及江淮、浙江等地区,在这些地方书写了其军事生涯的篇章,其墓葬也更倾向于位于湖州菁山。对张俊人生交集地的准确梳理,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还原其历史形象,深入研究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