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已然为人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不辞辛劳。不知是市场上的食材,还是超市里的零食所致,现在的孩子,总是把我们那个时代堪称“奢侈品”的鸡鸭鱼肉等肉食,当作一种负担,要么一口不吃,要么仅仅“浅尝辄止”。
说实话,我们也感觉如今的肉食,不像当年那般原汁原味。
小时候,放学回到家,我们并非先去做作业,而是背起竹篓去割牛、猪、羊吃的草料。当把满满一篓草背回家,父母接过草剁碎,拌上糠壳、玉米面和水,倒入牛、羊、猪槽,它们便争先恐后地“狼吞虎咽”起来。而将割的牛草“嗖”地倒进牛圈槽里,老黄牛则会“细嚼慢咽”。
作为孩子,参与这样的辅助性劳动,也满是收获感。一家人吃完晚餐后各自忙碌,我便开始写作业,通常一个小时就能完成,随后洗漱、睡觉,迎接新一天的来临。
当我沉浸在回忆中,手指敲击键盘时,心中不禁生出两点感慨。
其一,如今的养殖与种植领域,科学技术的确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与利益。然而,过度依赖科技,也致使产品潜藏危害与隐患。诸如化肥、农药、激素等物质,残留在动植物体内,人类食用后难以代谢,日积月累,疾病丛生,甚至患上令人担忧的各类病症。
比较之下,传说中的种植模式,原汁原味、自然天成。
“久在城市中,难闻泥土香”,乡下自家种植的无公害蔬菜、散养的家禽等“土货”,成了城市居民竞相购买的“抢手货”,真可谓时过境迁,形势转变。

其二,当下就业与择业压力,衍生出升学、高考压力,迫使家长们随波逐流,在学业本就繁重的孩子身上“层层加码”。尽管国家政策关停了课外补习机构,但各类兴趣班仍“顶风运作”。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数家庭“慷慨解囊”,利用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力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静下心观察,如今的孩子们经一番繁杂学习与培训后,活力、胆识与耐心反而不足,不像我们童年,充满童趣与活泼,上树摘野果、下河摸鱼洗澡,皆是轻而易举之事。
那时,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课程仅有语文、数学和体育。到了四、五年级,才增设品德、音乐以及美术课程。家庭作业主要是课本上规定的课后习题,老师不会额外布置附加作业。
通常情况下,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即便是遇到难题,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因此,我们拥有较多的玩耍时间,睡眠也十分充足。即便在饮食方面,没有丰富的营养,但每天依旧精神饱满。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在小学阶段便由老师们悉心传授。老师们强调,切不可“死记硬背”,沦为“书呆子”,而是要从小培养高尚的品德,启迪思考的智慧,锻炼强健的体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回首童年时光,恰似缓缓翻开的电影胶片,脑海中那个天真烂漫、活泼灵动的身影始终鲜活闪耀。正因如此,我们这些80后,虽已步入中年,却依然童心未泯,能够以淡然的心态,悠然自得地面对生活。
作者简介:张飞,男,汉族,就职国有洛宁县吕村林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