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早晨
李召新
忙碌的人们总感到夜格外短。“叮铃,丁叮铃······”这不,室外还黑乎乎的,睡梦中的老张就被闹钟的铃声给吵醒了。他揉了揉刚睁开的眼睛,又推了一把身边的妻子:“快,起床了。今天是星期一。孩子们上学早。”他们夫妻在小区里开了一家早餐店,卖包子、炸油条、熬豆浆,还有孩子们爱吃的肉夹馍。四点钟,他们骑上电动车,向小店奔去。
初冬的六点钟,小区里所有的窗口都已亮起了灯。“妈妈,妈妈,我的红领巾在哪里?”“那不就在沙发扶手上嘛。”“先吃饭,面包烤热了,还有鸡蛋。记着,一定要喝一杯牛奶。专家说了,喝牛奶的孩子长得高。”十分钟之后,她们娘俩戴着安全帽、骑上电动车,往学校的方向驶去。
六点半,公路上已经是车水马龙。白的、黑的、红的,轿车、越野、迷你······各色各样的车挤满了所有车道,就像蜗牛一样,慢慢地向前爬行。“爸爸,爸爸,你能不能开快一点。今天是星期一,绝对不能迟到!”“你没看见前边吗?堵车。这时候,更需要谨慎驾驶!”“早知道这样,不如提前出门了。”“是呀,提前五分钟出门也不会堵在路上。放心吧,耽误不了升旗。”
七点钟,学校附近,交警叔叔们早就来执勤了。他们正在忙着疏导车辆、指挥交通,不时地提醒身穿校服、头戴小黄帽的孩子们:“小朋友,请走人行道。”学校门口。老师正微笑着迎接同学们的到来:“老师好!”“同学们早上好!”“早!”老师跟送孩子的家长们打着招呼。
今天是星期一,是升国旗的日子。
我有个习惯,早晨六点,准时出门去湖边散步。马路上,身穿蓝色校服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上学了,一个个都是车接车送。眼瞅着这些幸福的身影,难免想起自己的童年。我是个五零后,出生在大跃进的年代。记得上小学时,写作文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可不,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没经过抗日战争,没经过解放战争,连解放后的抗美援朝也没经历过。不像我们的祖辈、父辈,在贫困、战乱的生死线上煎熬了几十年。我的同伴召杰的爷爷是革命烈士;我的姨夫是淮海战役上被敌人的炮弹炸掉了一条半腿的一等残废军人;我的岳父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我的父亲,推着独轮车,冒着战火,为前线送军粮,救伤员。五星红旗上有我的亲人们的鲜血呀!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些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少年时期、青年时代,参加升旗活动、接受国旗教育少之又少。
那是昨天下午,不满六岁的小外孙说:“姥姥、姥姥,明天早上升国旗,我是升旗手。你快把我的园服找出来洗一洗。晚上让妈妈给我熨一熨。老师说了,我要学着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抬头、挺胸、走正步。待会儿,我还要练习呢。”晚上,我们打开小爱音箱,在国歌的伴奏下,看着小外孙一遍又一遍地走。那个认真劲儿,真让我感动。
赶早,升旗,爱国。这是整个中国约定俗成的仪式。为了这个仪式,有多少人在跟时间赛跑啊。
上午八点前,我这个早已退休在家的老头,习惯性地来到小区学校操场的外边。几个老熟人,相互打着招呼,等待着那个神圣时刻的到来。庄严的国歌奏响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孩子们那稚嫩却又洪亮的声音:“祖国放心,强国有我!”这庄严的宣誓,绝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她是一个民族的宣言,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们最想听到的。
“姥爷、姥爷,问你一个问题。”晚上,刚上四年级的外孙女走到我的跟前,十分认真地说。“什么问题?问吧!”“你说,我为什么喜欢五星红旗?”我沉思良久后才说:“因为你是中国人,因为国旗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因为你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因为·······”她高兴地跑回她的学习屋。不一会儿,她拿出一张方格本给我看。“我出生在美丽的中国,我的身边是青翠的群山,还有泉水汇集的碧波。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我的头顶上高高飘扬,我懂得;她代表着我的祖国。·······”这是她的升旗日记,是一个少年真挚的感情流露呀!我这才悟到:我们的子孙们才是在红旗下幸福成长、大有希望的一代。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旗。可我敢说:没有哪个国家的升旗仪式向我们这样雷打不动,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参与的人数众多。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信仰。西方人的信仰是耶稣,他们每周的星期天要做礼拜。而我们,信奉的是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敬仰的是五星红旗。我们每周要升旗,升旗的时间是星期一,还是早晨。这,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且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