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34

魏强、高湘萍:我们父亲在157厂
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
作者:魏强、高湘萍
鲁孟德回忆时说,当时他20多岁为厂办秘书,魏厂长语重心长对他讲秘书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我在东北就当过秘书科科长,做秘书工作要做到三勤“嘴勤”、“手勤”和“脚勤”多问要动手,到现场做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要多跑路不要怕艰苦。

魏友三参加革命用了几十年的美国派克钢笔至今还非常好用
秘书这个工作就是要给领导当好参谋,提供真实可靠资料,为领导决策做好准备,秘书工作很重要是很有前途的。他说厂长一席话对他今后的影响很大,他认真遵循三勤经验来做秘书工作,使得他各项任务都很有出色。晋林厂三线建设老前辈朱维里回忆,看到魏厂长不顾自己身体,一心扑在三线建设上,深受感动在魏厂长追悼会写了晋林厂的焦裕禄文稿。
许多247厂三线二代回顾,他们全家从山西太原到达重庆晋林厂已是大半夜了,到家看到第一眼是滿屋的烟,有两个师付用汽油筒做的炉子,在用木材生活烤房子。原来这栋楼刚盖好,干打垒的房子里用手一按墙就是一个坑,墙还是湿的。当时家的家具还没有到,师付们抱来几卷草垫铺垫到床上,我们全家就这样将就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书记厂长来看望我父母说:现在条件很差,但用多久会好的。当走访到祝师傅家他的父母特别理解说道,建设三线创业不是来享福的,就是来吃苦的,就是让我们国家强大,让毛主席放心,这里比我们初期在太原好的太多了,没事这也比住窑洞草棚强。厂领导每批来的家属,厂领导都要亲自蹬门问寒问暖,询问有何困难,有什么要组织解决的问题,他们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个家庭。

四个人中自左1陈寿福(后來是供应科科长)左2杜书田供应科采购员,右2高庆华书记,右1查軍奇技术员。这照片是66年在重庆晋林厂招待所拍摄
那时,共产党干部一身正气,说到做到,清正廉洁,干部和普通工人一样分不出高低贵贱,都是一样的军工战士,贪污腐败在领导干部中可谓闻所未闻天方夜谭。
5、不怕牺牲护卫财产

那场运动期间的三线建设,既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有政治压力,基建生产断断续续还在进行中,厂长魏友三主要负责工厂基本建设,并没完全打倒。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为了工厂建设和生产一直没有离开157厂一步,坚持护厂,文革中重庆也因兵工厂繁多武斗升级闻名全国,动用了枪炮。一次造反派让魏厂长批“武斗费”,父亲认为不合理,坚持原则就是不批。某造反派头目领一帮人来闹事,他知道魏厂长在延安时得过肝病,看到他坚决不给批钱,就专门往肝部猛打,从办公楼三楼打到一楼。还有一次看到魏厂长坚持不在准备购买武斗器材签字,在楼梯口把魏厂长推下楼梯,满脸都是鲜血,他站起来说不合理的费用一分钱我也不会批的,看到此场面听到魏厂长坚定的回答,他们只好灰溜溜的回去,此后再也不来提出这样类似的无理要求了。
已被某派宣布为走资派的党委书记高庆华同志,当听到社会上造反派要冲进1号洞内“砸”的风声后,为保卫国家财产,主动与从247厂借调来帮助工作的副厂长王文忠同志去洞口守卫,驻厂军代表负责人陈永红同志得知此事以后,也主动前往配合。他们当时就决心在劝阻无效时,宁可以身殉职用生命来保护国家财产,也不让人砸坏工厂设备。他们在洞口坚守了两个多月。


1987年9月高书记回157厂在党委书记程福俊 的陪同下与五车间工人亲切交谈并在守护过的洞口前留影
那场运动动乱期间,高书记长期一个人生活。身边有许多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和党在不同时期珍贵的资料,存放在办公室和寝室里,他看到社会动荡,厂里造反派联系外来人员在工厂串联批斗领导干部,武斗也不断升级,枪声不断,68年3月武斗期间,厂里一个职工叫陈贵科,被用自制手榴弹炸死,2人被炸伤,这,人心惶惶,也有的领导和职工家属,借此机会躲避运动请假回老家养病。高书记十分担心这些资料和珍贵的照片,一旦落入造反派手里,会成为他们捏造更多“罪状”,这些宝贵资料就会毁灭或丢失,给党组织、工厂或同事、战友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他思前想后做出了一个决定转移资料,保护这些机密,他把这些资料装在2个大皮箱中。让谁来做这件事,高书记当时被打成走资派,不能去做这件事。

原157厂厂办通讯员曾凡昌(中排左1)与同事在一起照片
他想到通讯员曾凡昌同志,他们同一寝室相互了解,他年轻工作热心、思想好有上进心,工作不怕吃苦,办事敏捷灵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青年,对把这个工作交给他,高书记想好后决定就这么办。他对曾凡昌说,想要把这两个放置文件资料大皮箱放到老乡家中隐藏起来,等动乱平稳后再拿回来。此项任务事关重要,白天人多看到挑大皮箱会引起怀疑,而且目标大不易出行,只能晚上趁着夜色出发,天渐渐暗了下来,曾凡昌出门看看路上无人,就回屋挑起两只大皮箱高一脚底一脚沿小路快步下山,走了十几里路,找到事先联系好的原来厂部收发室临时工家里,放在他家楼上屯斗里,用物品盖上隐藏就绪,交代他任何人来问都说不知道。晚上曾凡昌回来时也无手电借着暗暗的月光和路旁农家暗弱的灯光回厂,到办公室已到凌晨,高书记还没睡觉等他归来,曾凡昌风趣地对高书记说,我这次转移资料就好像战争时期做地下工作者传递文件物资一样,他俩露出会心的微笑。

高书记与左杜书田供应科购员,右陈寿福后來担任供应科科长。
我们父亲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从不让步,在如此困境中还坚持工作,两位领导者始终不忘相互沟通、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经历过抗日解放战争的考验共同的革命生涯,使他们从不放弃对党的忠诚,对三线建设的持着,体现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6、炮声轰鸣欢喜一片
工厂主产品是我军师团的主炮,部队需求量非常大,157厂是我国唯一生产的厂家,是1966年国家建设重点项目,从设备采购、装运、安装、调试,工装制造,基建施工的等任务非常艰巨。指挥部筹备处在“边基建、边生产、边培训”圆满完成此项工作。
从1966年8月起到1967年6月,历时十个月进行了组装,1967年6月29日,那是铭刻在晋林历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在新建的后沟小型试验靶场进行了四发射击试验,海孔靶场第一次打响了火炮产品,激动的一代军工人热泪纵横。
1969年5月工厂编制了“一五七厂项目扩建施工图设计说明书”。为了充分利用1号洞,经过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反复论证,于1970年3月又编制出“一五七厂项目扩建施工图修改说明书”。扩大设计生产纲领主要增加了炮身、反后座装置、火炮制动系统以及随炮工具等,职工定员由初步设计批准的1000人增加到1857人,机动设备由初步设计批准的231台增加到659台,建筑面积由初步设计批准的44431平方米增加到75171平方米,总投资由初步设计批准的1420万元增加到2501.09万元。
1970年五机部正式向157厂下达某火炮产品作为试制生产任务,经过1年多的攻关和努力终于在1971年先后试制成功炮闩、瞄准具、摇架、高低机、上下架、方向机、平衡机、车轴、制动器及随炮工具附件的生产线通关和制造,完成13门炮组装......

工厂规划修改及扩建工程,扩建工程分为1号洞建设、地面工业性建设和福利性建设三部分,分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205部队、0091部队和重庆市房产局第一修缮社担负施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208部队和工厂共同负责设备、管线的安装工程。党委行政联手动员全厂为前方服务,大家干劲十足,为早日投产做准备,职工们与0091部队战士冒雨奋战2天2夜圆满完成任务。一声炮响,全厂职工欢欣鼓舞,群情振奋,此时标志着军品从试制步入正式生产阶段。

按照扩大设计的批复,工人从1970年起逐步续建了一部分职工住宅,相对集中地布置在厂门口至1号洞之间。与此同时,还建设职工食堂、职工会场和俱乐部“三合一”的“三用堂”,这在当时南线地区还是第一家。

157厂新品威震敌胆
7、铁汉柔情家的思念
高书记和魏厂长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国家建设时期,都坚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以身作则、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同甘共苦,心中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关心群众疾苦。

高书记在157厂
高书记一个人在艰难工作环境下离家八年,把职工家属当成亲人,无时无刻的关心他们的疾苦。在外的八年里每当节日,也是高书记最思家的时刻。这时,高书记会出现在节日持续坚持工作的科研部门、在单身公寓。晋林人常说;“只要高书记在我们就有主心骨,有高书记做后盾,我们可以放心地甩开膀子干”。
高书记老伴在河南焦作282厂任工会主席,在“文革”那段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里,早起晚归,也没有时间照顾三个幼小的孩子,孩子从小就自理。高书记一贯认为,子女的成长,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靠父母,更不能享受特权。“什么时候都要从大局出发,以诚信为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一坚定信念,成为子女成长的座右铭。兵器干部司为解决夫妻两地生活,1971年调高书记到河南济源王屋山脚下,“大三线”五三一工程第六分指挥部筹建新厂工作。当时对老干部子女有参加进厂工作内部指标,组织上给他分了四个指标,高书记子女都符合内招条件,他听说职工群众没有享受到这个福利,我们不能搞特殊化,认为这样做不合适被他拒绝了。当时他的子女全部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高书记一贯认为,子女的成长,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靠父母,更不能享受特权。

1989年春节高书记全家合影
1966年初魏友三家属从内蒙包头447厂来到重庆平山厂时,他已去筹建晋林厂,两厂虽然相隔几十公里,但都是深山道路狭窄坡陡多弯,山下是湍急的河流,开车要走2-3个小时的路程。因基建工作繁忙父亲很少回家一个月最多2-3次,每次在家也就2个晚上一个白天,父亲一个人长期在外,吃不惯南方的糙米,所以每次父亲回来,母亲总想方设法做点父亲爱吃的面食改善一下生活,临走时带上几罐肉炒咸菜。晚饭后全家聚集在饭桌前开家庭会,讲究民主每个人都要发言,父亲十分简朴,平常总穿工装,他从不浪费粮食,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他的言传身教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给我们讲过1941年徒步去延安带着山东给延安党费黄金一路经费不够,时常要饭也不动用党费,到达延安如数交给党组织。
儿时去过在晋林厂,在这里看到比平山厂更隐蔽和偏僻,在157厂父亲就住在办公室边上的一间房间有两张床,一张桌子,空床上唯一一个私有用品就是一个樟木箱子,墙正中上挂着毛主席像,两边是毛主席语录,傍边摆放着一些劳动工具,一把藤椅,两个连椅,墙角有一个1.8米高木制的文件柜和一个1.3米的柜子,上面摆在一个饭盒一个水壶和一个暖瓶,一个四川人常用的搪瓷大茶缸,条件十分艰苦。四川人爱吃辣椒,食堂的菜以辣为主,父亲肝胃都不太好,长期吃米吃辣受不了,自己身为厂长要坚持原则,教育别人,不能搞特殊化,只能忍受经常反胃,靠长期吃药坚持工作。
8、在这个神秘的工程里;
在海孔坝的157厂里还有一个神秘的单位,它就是五一站起因是五机部得知国家档案局将放弃在重庆市南桐矿区丛林公社海孔大队海孔洞原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旧址建馆的消息后,于1965年6月2日将这一消息电告在南川县三汇公社马林坝进行现场勘测设计的工作组。现场工作组于6月3日便来到了海孔大队,再次展开了工厂选址工作。为保证战时兵器工作生产科研正常进行,决定在此地利用地貌和山洞建立兵器科技档案后库,要完成库洞807平方米工程,在洞口为保密建成127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的办公楼,五一站并命名为五机部第一资料库,在库洞中存入大量技术、人事资料,在建造和资料储存问题上,五机部要求此工程由157厂代管。党委书记高庆华革命生涯很长一段时间在公安部门工作曾担任过公安局长,直接参与过毛主席、董必武、罗瑞卿、贺龙、聂荣臻等在湖南期间的保卫和汇报过工作。厂长魏友三在延安和东北从事过档案和文书管理工作,魏友三从257厂调157厂任厂长前与高书记去部里,当时朱光副部长亲自交代五一站基本建设和建成后的管控事宜,指示“保证工程进度,保证施工质量,保证资料安全无损。”,他们深知责任重大,与设计方拟定详细的施工、隐蔽、保密、保卫等计划,为此工程付出非常多的心血,与施工的205部队密切配合,此项秘密工程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就竣工。自建成接受了全国108兵器行业,各个厂所兵器制造工艺、产品图纸、技术资料几千种、上万卷、数万册,人事资料2千多件,文书挡案近万件,胶卷300多盒,为兵器工业的发展壮大、科研开发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对五一所有严格的保密和出入制度,当时没有国家高层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洞中查阅资料,是特级保密单位,并要做的保密保卫工作慎之又慎,对于存储的各类资料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和泄密事故。此项工作是当时五机部和工厂的机密,并有成都军区某警卫部队和重庆武警把守。由157厂保密、保卫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之中。由于与外界隔离戒备森严,被誉为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五一站原址
魏强母亲在1982年病危期间,向魏刚道出在文革武斗期间,父亲为何不离157厂一步,坚持工作保卫工厂,父亲对母亲只提过有一些中央档案存在厂里,就是被打死也不能离开157厂一步,誓死也要保护好党和国家的秘密。另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父亲负责五一站的主要管理人员之一,父亲在重庆陆军总医院住院期间,向来看望的兵工局和157厂相关领导和知情人员提到此事说“没有完成党交给他这个任务”。作者之一魏强为寻找我们父亲的足迹2019年曾专门来到原在重庆万盛地区的晋林厂旧址采风。

五一站从设计到施工、从接受资料到发出资料、从查阅档案到资料保管、从防潮、防蛀、防火、防损毁到修复整理,归类、归档。自1965年成建到1987年奉命转移撤销,从没出过任何损毁、泄密、丢失事故这也是一个奇迹。体现了从事这里领导和管理工作的老一辈晋林三线人高度负责精神。
9、继承遗志永远的思念

原重庆157厂旧址一角
1970年下半年,因长期操劳得不到有效的修养,积劳成疾,我的父亲魏友三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此时整个基建工程到了收尾阶段,验收评审等任务加重,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在开会和到现场都强忍着,吃上几片止疼片才去。高书记和其他领导看到父亲有些身体状况有些不正常,就劝他仔细检查一下,父亲总说把某项任务做完就去,谢绝他们的关心,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
父亲71年春节后回平山厂探家期间,母亲强迫他到平山厂医院检查(当时母亲是257厂医院院长),由于条件有限,经查为肝病复发,没有检查出什么大病要求住院观察静养,父亲一看化验结果就又回晋林厂了,到了3月初,父亲疼的从床上滚到地上,被同事发现后送回平山,住了几天院被平山厂军管会主任庞司令员知道了,马上联系西南陆军总医院(重庆大坪)治疗。经过检查会诊确定为肝癌晚期,由于工作繁忙耽误最佳治疗时期。
在住院期间,得到党组织和部里及西南兵工局(当时在重庆大坪叫兵办)领导给予无微不至的重视和关心。组织上让母亲去照料父亲。
在杨家坪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刘国华和爱人陈秀芝,46年在东北鸡西兵工厂就和父母在一起工作,母亲未结婚前曾和陈姨在一个宿舍多年,有着深厚的革命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得知父亲住院的消息,部队医院要求严格晚上不能陪床,就让母亲住学院他们家里,陈姨几乎每天都做上可口的饭菜送到医院,有时煎熬中药和寻找偏方,住院期间我和哥哥去护理父亲也都住在他们家中,刘叔一家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家人操心照顾的可谓无微不至,怕我母亲想不通悲伤过度天天陪我母亲唠家常,回忆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和他们激情燃烧的火热时代的往事,至今想起来充满感恩之情。我母亲在世每次提前刘叔一家泪水止不住的流下,军工三线情这是最真挚的体现。

当父亲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忍着剧痛对前来看望的各级领导和同事汇报和交待工作,在三线建设中国家投资有限,要把钱用在建设中去,不要购买贵重的药给我治疗了。他最后还在为自己未完成的三线建设工程操心着,觉得对不起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期盼。到了6月初父亲经常昏迷不醒,病情时好时坏,不吃不喝肝肿大腹水,医生来检查按压肝部,父亲每次都痛的额头上汗水不断,从不叫一声,坚持检查完毕,并微笑表示感谢。主治医师陈阿姨,伴随父亲3个多月,看到他平易近人,通情达理,病都这么严重还为工厂为三线建设呕心励血,感动的落泪说很少见到他这样这么坚强的人,他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钢铁战士一个好干部好领导。
6月9日这一天早上,父亲醒来特别有精神,还吃了一点饭,和我们说了很多话,当天下午部里和兵办领导来看望他,父亲也很高兴和他们谈工作和未来工厂发展.....,下午病情加重已经不能说话了,到了18点15分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几分钟后天上就下起大雨一直半个小时才停,这也是四十多年没有的过的雨,父亲为晋林厂的发展操碎了心,过度地消耗了人生有限的心血与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军工事业奉献的一生。
父亲逝世后,母亲把补发的工资交了最后一次党费,6月13日晋林机械厂隆重召开了全厂职工和家属参加的追悼大会,这是在那个年代少有的。组织上给予我的父亲极高的评价,要大家继承魏友三厂长为三线建设献终身的遗志早日建成工厂,父亲被职工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为我父亲的革命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们父亲虽然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物资金钱遗产,可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对党忠诚,艰苦奋斗,为国家、为国防、为三线建设事业奉献一生无价的精神财富。我们子女作为三线二代没有辜负老一辈的谆谆教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都取得不菲的业绩,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愿为弘扬三线建设,传承三线文化和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从左起高湘萍、高书记老伴97岁的老英雄翟瑞华、魏强、高湘萍爱人柴秀明
10、在我们父亲编辑过程中采访咨询老前辈知青人部分剪辑(图片)
在整个资料收集及编辑撰写过程中衷心感谢成都157厂党委和工会相关人员的支持,特别是原老厂长邹名高、宋丽华、宣传部长徐部长、韩晓芳、朱维里、鲁孟德等老前辈、原通讯员曾凡昌等,为了帮助作者更多的了解掌握我们父亲在157厂的情况,他们还提供不少现在健在的157厂老前辈和创业者的联系方式和相关知情人。感谢原五三一总部高中校长孙凤学在后期文字修改中付出了辛苦。


作采访原157厂的二代知情人祝桂满

作者采访157厂三线二代张友福老师
如今的晋林厂

2023年10月去搬迁到成都的157厂与原工会主席党委工作部徐部长及原通讯员曾老师合影

2023年在成都晋林厂家属区拜访157厂老前辈宋厂长

拜访晋林厂保尔郭兰生

拜访157厂老前辈原晋林厂医院张院长

2023年重返搬迁成都157厂与原我们父亲当时的宋厂长(左3)、高医生(左4)机要员周其贵157厂元老之一(左5经常去257厂拿文件经常去我家我母亲都总让他在我们家吃饭再回厂)办公室人员及秘书合影

2023年在成都与原157厂厂长邹名高、韩姨合影

如今原重庆157厂遗址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2025年6月10日重庆157厂老前辈创业者建设者及他们的后代300余人在重庆大礼堂隆重举办了海孔晋林厂建厂60周年庆典,原157厂厂长最早创业者之一德高望重的邹名高主持了此次庆典,并提到我们父亲为建设晋林厂所做的贡献,并给予高度评价。

参加海孔晋林厂建厂60周年庆典大会三线建设老前辈和嘉宾合影
感谢157厂老前辈及知情者提供我们父亲在157厂素材和资料照片等。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