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孟国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5年,是孟国泰从教42周年,42年来,他用激情与智慧书写了一页页令人瞩目的教育篇章。自1997年1月起,他开始全力以赴研究并推行“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前身),至今已28年。28年来,他矢志不渝、勇立潮头,创立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理论、新实践,发表文章(含被解读、被报道的文章)两千余篇,著作、总编、出版教育图书千余种,演讲报告千余场,指导品牌学校建设五十余所……成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基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创始人、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今选《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孟国泰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重新认知》(二),以飨读友。本篇文章从“因材施教”到“人性解读”,从“课堂定义”到“知识论”再到“学习新解”,他的一系列新认知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彰显了“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的魄力与担当。

十、因材施教:从“他育”到“自育”的觉醒
“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历来被奉为圭臬,其核心在于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性格等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种认知将教育的主导权交予教育者,受教育者更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孟国泰对此提出了颠覆性的创新认知——“因材自教,因人自育”。他深刻指出,教育的本源在于个体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培育。“因为自爱,所以自育;因为自育,所以教育”,这一逻辑链条揭示了教育的内在驱动力:个体对自我的热爱是自育的起点,而自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核心。在他看来,外部的关爱与培育再深厚,若缺乏个体的自我觉醒,终将事倍功半。“他爱再大,没有自爱,也是白牵挂;他育再强大,没有自育,都是白搭”,这句直白而深刻的话语,直指传统教育中过度依赖外部力量的弊端。
个体的自育力量是无穷的。“人不自育,天王老子也拿你没办法;人若自育,荒蛮之地也能生根开花”,强调了自育对于个体成长的决定性作用。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个体认识到“自己因自己,自己教自己,自己育自己,自己就是好老师”,将教育的主动权归还给受教育者,激发其内在的成长潜能,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十一、人性解读:从“单一假设”到“矛盾统一”的认知
关于人性的探讨,历来是哲学与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传统认知中,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观点都将人性归结为单一的善或恶。 孟国泰对此提出了全新的认知,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都是假设,人“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真善美’的一面,就有‘假丑恶’的另一面。‘真善美’与‘假丑恶’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观点突破了对人性的单一化认知,承认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尽量抑制‘人’的假丑恶,张扬‘人’的真善美,让‘人’成为真正的‘人’”。教育的作用并非是预设人性的善恶,而是在尊重人性复杂性的基础上,引导个体向善、向美发展。 每个人都存在两个自我:“一个自信(勤奋、勇敢、乐观、积极、诚信……)的自己,一个自卑(懒惰、懦弱、悲观、消极、虚伪……)的自己”,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实现“自信的自己战胜自卑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同时,他指出“真善美与假丑恶,瞬间就转化”,强调了个体在每一个瞬间都面临着选择,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在瞬间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瞬间,做最好的自己”。
十二、课堂定义:从“固定空间”到“无限场域”的拓展
传统认知中,课堂被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之内,呈现出“自上而下,一刀切,师讲生听,满堂灌”的模式,这种封闭性的课堂设置,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思维视野。
孟国泰对课堂的认知进行了全新的拓展,他认为“课堂是落实课程的天堂,分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区)、大课堂(大千世界)”。这一划分打破了课堂的物理边界,将学习场域从校园延伸至社区乃至整个大千世界,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校园内的小课堂是知识学习的基础阵地,社区的中课堂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而大千世界的大课堂则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探索可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真正的课堂是自己教自己的心灵课堂”。这一观点将课堂的核心从外部环境转向个体的内心世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感悟与自我提升。心灵课堂的构建,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灵魂的成长与升华。
为了实现课堂的高效运转,孟国泰提出“三标课堂”理念:设置目标(哪里去?)、达成目标(怎么去?)、反馈目标(到了吗?)。这一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方向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主动探索达成目标的路径,并通过反馈及时调整,确保学习效果。
同时,他颠覆了传统课堂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指出“每一个学生不仅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也是最好的师资力量。每一个小组长都是班主任,每一个学生都是学科老师”。在这种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贡献者。“新时代大先生的使命是,发现小老师,唤醒小老师,点燃小老师,相信小老师,快乐小老师,成就小老师”,明确了教育者在课堂中的新角色——引导者与赋能者。
“对子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形态:“对子教对子,对子帮对子,对子考对子,对子评对子”,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共同教学、共同进步,真正做到“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而“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教,全班不会老师教”的递进式教学逻辑,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明确了教师在关键时刻的引导作用,形成了高效的课堂生态。
十三、知识论:从“绝对真理”到“相对创新”的重构
“知识就是力量”是传统认知中对知识价值的经典概括,这种观点往往将知识视为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孟国泰对此提出了颠覆性的创新认知:“知识不是力量。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创造新知识才是力量。”这一观点打破了对知识的盲目崇拜,强调了知识的运用价值与创新价值。
他提出“知识相对论,创新无止境”,认为“在一定时空之下产生的任何知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无法超越时空变得永恒,因此,几乎所有知识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知识论,提醒我们不能将特定时空下的知识绝对化、教条化。“把在一定时空之下产生的相对知识当成绝对真理教给他人,既愧对知识创造者,又贻害知识学习者”,因为“凡相对知识,几乎都有着致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对知识论为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对知识论,为创造、创新提供了机会与平台”,教育不应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应是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知识、创造知识。例如,“教学,是一个相对知识,于是,陶行知创新出了‘教学做合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一个相对知识,于是陶行知创新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同样,“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剩余价值’并写了《资本论》,这是相对知识。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对马克思的最大尊重是创新他并超越他”。
十四、学习新解:从“表层认知”到“深度实践”的跨越
传统认知中,学习常常陷入“一听就懂,一做就蒙;一看就会,一做就毁;一想就乐,一做就错”的困境,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对学习的理解停留在表层认知阶段,缺乏深度的实践与内化。
孟国泰对学习的重新认知,打破了这种表层化的学习模式,提出“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想过,才算初学过;做过教过,才算真学过”。这一认知强调了学习的递进性:从感官接受到思维加工,再到实践运用与传授分享,只有完成了这一系列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思做,三位一体”是他对学习过程的高度概括。他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思不做则废”,强调了实践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闭环。
为了更形象地阐释学习的本质,孟国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论断:“学用学用,要学要用,只学不用,会变笨虫”,强调了学与用的结合;“运用运用,要运要用;只运不用,难以成功”,突出了灵活运用的重要性;“学创学创,要学要创,只学不创,没有希望”,指明了学习与创新的内在联系。
此外,他对“学习”“学问”“学术”“学道”的解读,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的认知:“学习学习,要学要习;只学不习,不叫学习”,强调了复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学不问,必然变笨”,突出了提问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学术学术,学而有术;生搬硬套,不学无术”,强调了学习要掌握方法、灵活运用;“学道学道,学而有道;道冠古今,康庄大道”,则将学习提升到了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层面。
(待续)
作者:郭丽、阿鹰(人工智能)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