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8月26日,德州长河教育集团教师培训会在长河小学拉开帷幕。首日以“出彩教育的理念理论和实践”为主题,“三和教育”的魅力在课堂中生动绽放——30位小学生化身“小老师”,40分钟完成《白鹭》全流程学习,《小数点的乘法》课上,18人斩获满分,英语课上孩子们对单词、句型、文本倒背如流……高快课堂的背后,是“从个体出发的三和教育,让每个人都出彩”的教育智慧。参会教师反响热烈,迅速形成多篇听后感,经遴选,五位“高快演讲之星”脱颖而出。今日特选二等奖获得者张文晶老师的演讲稿《于数学方寸间,见生命和谐之美——聆听孟国泰示范课有感》,与读者共飨这场教育实践带来的思考与启发,感受“出彩教育”的蓬勃力量。
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常思索:如何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化作滋养学生生命的沃土?昨日观摩孟国泰的数学示范课,其“做题-互批-互教”的简洁流程,恰似一把密钥,为我推开了通往“生命和谐”教育之境的门扉,让我深切体悟到:数学课亦能抵达“与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的至高之境。
一、“先做题”:于独立探索中,臻于“与己生命和谐”
孟先生课堂的开篇是“先做题”。这看似寻常的环节,实则藏着与自我生命对话的深邃哲理。他予学生充足时光,任其独立思考、潜心探索。此刻课堂虽静,每个孩子的思维却在跃动——他们调动全部知识储备,与眼前的题目“角力”,与内在的思维习惯、信心毅力悄然对话。
这是学生直面自我、认知自我的旅程。解出题目时,是与自身能力的圆满“和解”,收获的是心底的自信与成就感;暂遇困顿时,是学着与“暂时的未知”温和相处,修炼的是直面挫折的平和心境与坚韧意志。数学在此刻卸下了冰冷的符号外衣,成了学生磨砺心智、认知并接纳独一无二之我的媒介,真正臻于“与己生命和谐”。
二、“对子互批互改”:于诚实反馈中,达成“与他人生命和谐”
独立探索后,课堂转入“对子间对答案互批互改互教”的环节。这一步的精妙,在于将学习从“独善其身”的自然态,悄然引向“兼济同伴”的社会属性。
互批互改不止是判断对错,更是一次赤诚的交互。它要求两个孩子依循共同的准则——数学真理,彼此负责、诚实反馈。当对子为我的正确而欣然时,我们共沐喜悦;当对子审慎地指出我的错误时,我们共面问题。这里没有竞争与嫉妒,唯有基于规则与友情的互助。它教会学生如何公正评人、坦然纳评,如何从他人眼中窥见自己的另一面。数学的客观性,为这场人际交互筑牢了公平的基石,让学生在每一次红笔勾画间,习得尊重、诚信与负责,自然达成“与他人生命和谐”。
三、“对子互教”:于共生共长中,窥见“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
整个流程的高潮与核心,当属“对子互教”。“小老师”要竭力讲清思路,“小学生”要用心领会对方的思维——这本身就是“生生不息”的共生共长之景。
为讲懂一道题,学生需内化知识,再组织语言将其条理化、清晰化地输出。这恰似天地万物的能量传递:阳光、水源、养料在不同生命形态间流转,滋养众生。知识的能量在两个孩子之间完成传递与转化,双方皆获成长。更进一步说,数学本就是揭示宇宙万物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语言。当孩子们在互教中弄懂图形的对称、理解比例的应用、发现数字的规律,他们正是以数学为钥,解锁世界运行的奥秘,感受天地间蕴藏的严谨、秩序与和谐之美。这正是在方寸课桌间,悄然触碰到的“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
孟先生的示范课让我了然:最高快的课堂,恰恰与最深刻的生命教育同频共振。这节数学课上,学生收获的远不止一道题的解法,更是一段关于自信、合作与探索的生命体验。我将勉力把这一体系融入日常教学,让我的数学课堂,成为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和谐殿堂。
作者:张文晶(德州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张文晶的演讲稿以“生命和谐”为主线,将数学课堂的三个环节与自我、他人、万物的和谐之境巧妙勾连,立意深刻。作者从教师视角切入,既细致描摹课堂细节,又赋予其教育哲学内涵,让“做题-互批-互教”的流程超越了教学法本身,成为生命成长的载体。语言兼具思辨性与感染力,比喻生动(如“密钥”“能量传递”),逻辑层层递进,既展现了对孟国泰示范课的深刻理解,也凸显了教育者的人文情怀,为学科教学融合生命教育提供了鲜活思路。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