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绿”牵手“志愿红”,“环保岗”按下“美颜键”
——北京市通州区京贸国际城社区垃圾分类桶站值守志愿服务纪实
(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王小莲)今年夏天,北京市通州区京贸国际城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青少年开展了“垃圾分类桶站值守”系列活动,通过“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模式,精准引导居民源头分类,让“随手扔”变为“随手分”,为社区环境按下“美颜键”,以“党建引领聚合力”推动“绿色风尚新生活”,进一步巩固了垃圾分类成果,提升了居民源头分类准确率。
“支部牵头”部署,“物业联盟”协同
7月18日,社区党支部书记牵头召开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部署会议,明确社区工作人员在值守过程巡查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重点关注志愿者服务期间是否主动按时到岗、是否主动跟居民接触提醒居民垃圾分类入桶,切实发挥志愿者值班的倡导和促进作用。社区工作者检查志愿者的袖标、马甲装备是否齐全,展示志愿者服务形象,引起更多社区居民关注并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7月25日,社区联动物业保洁主管及保洁人员召工作协商会,明确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桶前值守人员的具体职责。强调值守人员要积极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并对投放错误的居民进行耐心指导和纠正。与物业保洁主管就垃圾分类、转运等环节进行了详细沟通,确保垃圾处理流程顺畅,减少环境污染。强调了值守人员的工作纪律和考核标准,以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推进。
“青少年”接力,“小卫士”值守
7月28日,社区组织参与桶前值守志愿服务的青少年开展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各类垃圾的正确识别方法、引导居民准确投放垃圾的技巧,以及值守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应对策略。志愿者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互动环节,并通过模拟演练进一步加深了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解。自7月29日起,志愿者们分别在上午8:00至9:00和晚上19:00至20:00进行桶前值守。
“姐姐,这个塑料瓶是可回收物,要放蓝桶!”身穿环保绿马甲的青少年志愿者主动上前提醒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入桶。为保持垃圾分类投放点的整洁与卫生,志愿者们还在引导之余及时清洁值岗周边的垃圾桶。他们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为社区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构建长效治理新机制,打通分类“最后一公里”
8月1日,社区针对参与桶前值守的老年人志愿者进行了岗前培训,组织15名志愿者开展为期10天的值班服务。志愿者们佩戴红袖章、手持分类指引牌,准时出现在小区7个垃圾投放点位。值岗期间,志愿者不仅纠正居民的错误分类,还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200余份,引导居民学习科学分类知识,养成有效分类好习惯。
近几年,京贸国际城社区一直通过垃圾分类知识科普讲座、趣味游戏宣传、文明行为促进以及桶前值守等多种形式,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激发居民的环保主人翁意识,在社区内形成“人人知晓分类、人人参与分类”的绿色文明新风尚,将垃圾分类从“被动遵守”内化为“主动习惯”。今后,社区将持续联动物业、聚合社区志愿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促进服务,共建绿色环保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