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12

群山褶皱中的回响
张坤堂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情令人缱绻、难以忘怀,甚至是历久弥新。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小三线工程” 至今挥之不去。
今年是 “小三线工程” 实施六十周年。蓦然间想起我家附近的 7450 工厂,那是在我的记忆中最显赫的事情,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十年的历程。小三线建设,不仅让我见证了国家的项目建设,也为我的少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我家东部的大山夹子峪要建兵工厂,消息不胫而走,整个小山村都沸腾了。因为在大山里建厂,亘古未有,闻所未闻,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这个厂又叫解放军 7450 军工厂,位于泰山西麓肥城潮泉镇。
当时,我们附近的村民都称这里叫夹子峪,它正面向阳,三面环山,且处在泰安、长清、肥城的交界处。我家北部的高山叫寨山,夹子峪在我们村庄的正东,大约有七八华里。从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也有人管这里叫夹子峪林场。当时,我们还隐隐约约知道,这个厂是为国家制造枪炮的兵工厂,是按照毛主席的 “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要求去做的。它特殊的行业更显得这片土地的神秘。
要知道,在当时泰山西部肥城县境内除了县城西几个煤矿,没有一家大型工厂。再说夹子峪原来就是一片贫瘠之地,在这里建厂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所以不仅令人期盼,也让人们充满憧憬。
7450 工厂在夹子峪开工后,的确给我们带来料想不到的变化。原本荆棘遍地的荒山野岭,如今有了生机:机器轰鸣,军歌嘹亮,山坳隆起一块偌大的平地,那是挖山洞运出来的山石填充而成。有许多军人在上面训练、做操、打球。
随之,我的少年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小学即将毕业的我,多了一个最佳的去处。虽然道路崎岖不平,我们几个小伙伴到夹子峪要翻过一座山梁,还要经过两条不小的河流,这些都不会成为阻挡我们前进的条件。
在这里,我也经历了人生的多个第一。
第一次看到电灯,一个玻璃球竟然会发光,而且特别明亮。时隔不久,我们大队也通上了电,这电就是从 7450 工厂接过来的。人们纷纷感谢共产党和当地的兵工厂。我们的山村也明亮起来,人们都欢欣鼓舞,在电灯下剥玉米、女人还会纳鞋底。
第一次看到电影。这里每周一次放映电影,总会吸引周围村子的人过来观看。我在这里也是第一次看到电影。人们在一块布上可以做出任何动作,还能说话,真是神奇极了。
无论刮风下雨,来这里看电影,是我们的必修课。跨过两条淙淙流淌的河流,一路小跑,一路欢歌。最让人难忘的那个时候看的电影至今还留有印象,像《小兵张嘎》《地道战》《甲午风云》《永不消逝的电波》。尤其是看过《冰山上的来客》,几个小伙伴纷纷议论着电影中的人物。有人还自觉不自觉地站队,有时候还会讨论起来,甚至争辩得面红耳赤。
第一次看到沥青马路,也有人叫柏油马路。从工厂通往潮泉镇的那条路就是用沥青铺成的。那时候就连肥城县的南北通衢,到长清县,到济南的大马路还是沙子铺就的,这里却已经这么先进。我们走在柏油马路上,感觉特别轻快,浑身有劲。
第一次见到篮球和篮球场地。经过不长时间的修整,演电影的广场上还多了一个篮球场,每逢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平坦如砥的广场上,会有十几个穿背心的人在打篮球。一个圆圆的球时而在空中飞舞,时而在人们的手中飞转。看得我目瞪口呆,羡慕极了。心中暗想,何时也会让篮球在我的手中飞出去!
有时候,我们放学早了,不回家而是提前到夹子峪去。山洞的门口有穿军装的战士在守护,那身浅黄的军装,佩戴着鲜红的领章和带有 “八一” 字样的帽徽,格外吸引眼球。一下子萌发出,我也要当兵保卫祖国的念头。
沉寂多年的大山,有人就多了灵气。小三线 7450 工厂的建立,也使得夹子峪这里明亮、生动起来。
春天的夹子峪最美了,风暖暖的,阳光灿灿的,树木葱郁,溪水静流。五颜六色的山花开在山道两旁,尽情地舒展着稚嫩的枝叶。各色的小蝴蝶飞来飞去。我们会剜些蒲公英、苦菜、茵陈、白毫,在林子里摘些毛桃、软枣、山梨,田园里,无尽的槐花香,无尽的泥土气,让这里氤氲着芬芳。
我还发现,大山周边逐渐多了些带着纱布草帽,穿一身不裸露皮肤衣服的养蜂人,他们身边有一排排蜂箱。
夏天,即便是大雨滂沱,几个傻孩子也不打伞,因为那时,还没有今天的雨伞。我们快速地奔跑着,在大雨中享受急匆匆甘霖的冲刷。感受那舒舒服服的清凉,透心凉。
到了大雪封门的时候,也阻挡不住我们的步伐。大家都知道,冬雪是大自然给人们最浪漫的礼物。看完电影回来,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还哼着电影里刚刚演唱过的歌曲,虽然五音不全,可也乐此不疲地学着唱。
最让我羡慕的是工人们吃的雪白大馒头。他们左手端一碗香气扑鼻的菜,右手攥着两个白面馒头,一边走,一边吃。在那时的乡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老百姓是不能常吃上白面馒头的,尤其是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我的饭量越来越大,奢望着能吃上一个大馒头也值了。
后来,7450 工厂也有了自己学校。在广场的一角建了几排砖房,那就是兵工厂的子弟学校。整齐划一的教室,窗明桌净的环境,比我们利用村庄的庙宇改造的学校阔气多了。
陪伴我快十年的 7450 工厂,为我的舞象之年充实了许许多多的营养,亦成为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后来,工厂逐渐撤出了工人,学校也搬迁了。正如徐志摩写的那几句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
7450 工厂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在我的心中却永远留下深深的烙印。
大前年,从科威特油田回来的外甥从东营来看我,并一起回老家探望亲人。到了肥城,他执意带我去潮泉、柳沟走一走,看看新农村的面貌。我欣然同意前往,并且要求,带我去夹子峪看看。
汽车穿过绿树掩映的乡间小道,直奔夹子峪山。在山脚下,我看到一个 “翦云山公园” 的牌子,赫然醒目。
2025年8月27日
张坤堂,山东省作协会员,省写作学会、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区政协文史委员、作协顾问。参加的征文多次获奖,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2024年3月获得山东写作学会与都市头条颁发的十大散文家。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