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fā)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shū),庶民采之。螟(míng)蛉(líng)有子,蜾(guǒ)蠃(luǒ)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dì)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tiǎn)尔所生。
交交桑扈(hù),率场啄粟(sù)。哀我填(diān)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zhuì)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释译: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fā)不寐,有怀二人。(宛:小的样子。鸠(jiū):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翰飞:高飞。戾(lì):至。先人:死去的祖先。明发:天亮。《诗集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二人:一般认为指父母,笔者认为指家中的两个兄弟。)一只小小的斑鸠鸟,鸣叫着飞到高高的天上去了。我的心中充满忧伤,不由想起生我养我的先人。天快亮了还没睡着觉,我在惦记自己的两位兄弟啊。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齐:智慧聪敏。圣:通达事理。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笺》云:“中正通知之人,饮酒虽醉,犹能温籍自持以胜。”昏:愚昧。知:通“智”,聪明。壹:专一,沉溺。富:富有。一说,甚。《笺》云:“童昏无知之人,饮酒一醉,自谓日益富,夸淫自恣,以财骄人。”敬:通“儆”,警戒,戒慎。仪:容貌,外表。又:通“佑”,保佑。)凡智慧聪敏、通达事理的人,即便饮酒,也善于克制自己,保持温和、恭敬仪态。我那两个兄弟可不这样,愚昧无知不算,还整天喝得醉醺醺的,喜欢在人前吹嘘夸耀。你们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谨慎处事啊。否则,犯了错误,老天爷也不会保佑你们的。
中原有菽(shū),庶民采之。螟(míng)蛉(líng)有子,蜾(guǒ)蠃(luǒ)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中原:即原中,田野之中。菽(shū):豆类的总称。一说,豆叶。庶民:众人。“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田野里豆秧上的豆荚成熟了,不能让豆粒爆落在地里白白扔掉。于是人们将豆荚采回家,对豆粒进行收获和储藏。在这里,诗人将豆粒视作豆秧的孩子。螟(míng)蛉(líng):螟蛾的幼虫。又称桑虫,似步屈。蜾(guǒ)蠃(luǒ):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负:背。尔:你,你们,指作者的兄弟。式:表示劝令的副词。榖(gǔ):小孩,指诗人自己的孩子。一说,善。一说,养。似:相似。一说,借作“嗣”,继承。)田野里豆秧上的豆荚成熟了,人们将它们采回家收获豆粒并储藏起来。螟蛉产下幼虫,土蜂把它们背负到巢窝里进行养育。所以,我将孩子托付给你们,希望你们要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抚养成人啊。
题(dì)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tiǎn)尔所生。(题(dì):通“睇”,看。脊令:通 “鶺鸰”,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毛传》:“脊令不能自舍(止息),君子有取节尔。”载:动词词头。斯:句中助词。迈:年老。一说,远行。征:出征,行役。忝(tiǎn):辱没。所生:指父母。)看那鹡鸰鸟,一边飞翔一边鸣叫,没有停歇的时候。我一天比一天老了,还要长年累月地在外服役,奔波不止。你们可要夙兴夜寐、勤勉做事啊,不要给生身父母丢脸。
交交桑扈(hù),率场啄粟(sù)。哀我填(diān)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交交:鸟鸣声。一说,小貌。一说,往来之貌。桑扈(hù):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又名窃脂。率:循、沿着。场:打谷场。《笺》云:“窃脂肉食,今无肉而循场啄粟,失其天性,不能以自活。”填:通“瘨(diān)”,病。寡:贫。宜:合适,适宜。岸:通“犴”,地方上的牢狱。榖:好。)青雀交交地鸣叫着,沿着打谷场边啄食谷粒。可怜我一个贫病交加的人,还适合承受这样的牢狱之苦吗?有时我也手握一把谷粒算算卦,什么时候才能重获自由,过上好日子啊?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zhuì)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温温:和柔貌。恭人:谦逊谨慎的人。惴(zhuì)惴:恐惧警戒的样子。《诗集传》:“如集于木,恐坠也。如临深谷,恐陨也。”)监狱里,我们这些犯人都表现出温和恭敬的样子,就像鸟儿聚集在高树上生怕掉下来一样。这种惴惴不安、小心翼翼的状态,仿佛面前有一道深不见底的山谷一样。我们整天战战兢兢、哆哆嗦嗦的,又好像踩在薄薄的冰面上一样。
赏析:
这是兄弟相诫,谨慎处世,以全身免祸的一首乐歌。《毛诗序》:“《小宛》,大夫刺幽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诗一章思亲,二章慨世,三章教子,四章戒弟,五章出卜,六章自警。
主人公是一位正在服劳役的犯人。至于他怎样犯的法,怎样进的监狱,文中未作交代。但从他对自由的向往中,对先人的思念中,以及对家中兄弟的一系列嘱咐中,看得出这是一个明通事理的性情中人。这首诗写得真切感人,堪称以身说法的佳作。
首章以“鸣鸠”起兴。斑鸠鸣叫着飞向天空,在主人公看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自由”。鸟的自由与主人公身陷囹圄的现实构成强烈反差,使他彻夜难眠,陷入到深深的忧伤之中。他想起过世的父母,感觉对不起二老的养育之恩;而最为挂怀的,还是家中的两个兄弟。
第二章具体写这两个兄弟:都是喜欢饮酒、惹是生非,不让人放心的那种人。所以做为哥哥,自然要由衷地嘱咐一番,希望他们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平平安安地生活,别像自己一样遭受牢狱之灾,具体体现在“各敬尔仪,天命不又”八个字上。这是第一次现身说法。
第三章是诗人向两位兄弟托付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他连用了“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两个比喻,希望两位兄弟共同担起重任,像抚养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将之培养成人。言辞甚为恳切。
第四章改用“脊令”起兴,一则比喻“兄弟急难”,一则比喻劳累不止。诗人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很是劳苦,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忘记对兄弟的叮嘱,希望他们勤勉做事,不让生身父母蒙羞。这是再次 “现身说法”。
第五章以“桑扈”起兴,继续写诗人的困境。在古人的观念中桑扈是吃肉的,如果沦落到沿着打谷场边啄食谷粒的地步,说明处境确实很不好了。于是,诗人开始哀叹自己贫病交加的现状,并用“宜岸宜狱”四字点明犯人身份。他也想摆脱这种失去自由的命运,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以“握粟出卜”的方式聊以自慰。
最后一章写的是主人公的心理现状。诗人不仅要承受疾病、衰老以及恶劣生活条件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和心理上的摧残。这种牢狱生活给他带来非同寻常的恐惧感,故接连用了三个比喻加以形容,即“如集于木”、“如临于谷”、“如履薄冰”。
出自这首诗的成语:明发不寐、饮酒温克、天命不右、夙兴夜寐、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深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螟蛉之子、握粟出卜
讲师简介
董杰,男,195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河间一中校长助理副书记,河间二中书记校长,河间教育局副局长,河间市人大常委,中国教育督导学会会员。现任河间诗经诗社社长,河间诗经高级中学副校长、河间婚姻家庭协会书记会长,沧州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沧州市教育局研学实践工作顾问,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讲师简介
韩爱华,1969年生,毕业于河北大学,现为河间市行政审批局职工。热爱文学和写作,发表过多篇散文和小说。近几年来,对《诗经》产生浓厚兴趣,乐此不疲。愿以我们平白的解读,带您走进至善至美的《诗经》殿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播简介
点点,內蒙古通辽市的一名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在三尺讲台上工作了四十年。退休以后,用朗诵,唱歌,读书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我诵读,我歌唱,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