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昌振 诵读:杨姿毅

神农架香溪源的神奇传说,是伟人和美人在天地山水间,跨越千年的一脉相承。香溪的碧水映照着炎帝神农的伟岸,王昭君的绝代风华,孕育了一段华夏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心仪之神往之的香溪源,我来了!

刚过入口处的木栅门,都市的喧嚣便被一道幽深高耸的水幕生生劈断。原木水车在溪涧里吱呀转着,滋润着古老,吟唱着岁月…;圆弧形的拦水坝拦起的清波"哗哗"扑落,调增了水幕的持久性,增添了水帘的灵动美感。激起的水雾裹着草木的凉气随着若有若无的小风传递着丝丝凉意,所有的汗意立马都消失了,皮肤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舒爽起来。这便是香溪源给我们的第一份礼,不客套,却直抵心脾。

沿栈道上行,溪水成了最饶舌的向导。它穿石跳涧时是脆生生的童音,落差较大时便跌成瀑布,陡然变作狂狮怒吼,银练从崖头翻卷而下,砸在青黑的漂石上,碎成千万点雪,震得栈道都发颤。 环顾四周,林木参天,奇峰竞秀,林海深处,云游雾绕,奇花异草竞相开放。 同行的山民说,这里沟壑深切,从前两岸通行,靠搭木架渡之,因此这里的沟叫跳架沟。沟谷里卧着的巨大的漂石,石面光滑如被岁月磨过,是远古冰川留下的遗迹。忽有红尾水鸲从溪畔飞掠,尾羽像蘸了朱砂,鸣声甜得像含着蜜,倒像是替这幽谷迎接远道的客人。

越往上走,树越密,雾越轻。松针坠着露,兰草举着花,连空气都成了掺了香的酒,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像被洗过。过了会仙桥、玉带桥,水声渐柔,眼前忽现一汪碧潭,这潭便是神农的洗药池。池边古木掩翳,几块龙首状的岩石探在水边,当地人唤作"龙脑石"。传说神农尝百草时,便在此漂洗药草,池底的卵石上,仿佛还留着他搓揉仙草的指痕。

绕到池后,方位正是神农顶的南麓峡谷,石缝间忽然涌出水来——不是涓涓细流,是带着劲的喷泉,气势磅礴十分壮观,这便是香溪的源头。掬一捧在手里,清冽得能照见掌纹,咽下去,舌尖竟留着一丝甘,难怪陆羽当年寻到此处,汲水烹茶后,挥笔题了"天下第十四泉"。徐迟先生题的"香溪源"三个大字刻在崖上,笔力沉雄,倒与这泉的气势相映。

正对着泉眼发怔,导游指着下游说:"这水,尽得百草之精华,尽融神农之精神。经木鱼河流入香溪河,穿兴山、秭归最后流入长江。香溪河里的水滋养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和楚辞之祖屈原。传说王昭君出塞和亲之前,曾回到家乡兴山宝坪村,省亲半月。她临水而居,常于溪中浣洗香罗帕,洗脸时无意间项链的珍珠散落溪中, 从此,溪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芳香四溢,故得名香溪。”

其实哪用得着传说?香溪源满园的白芷且高大而健壮,染香溪水不只是白芷花,更是长年于溪涧水流、雾气浸泡冲洗白芷的根和茎叶,使得其中的挥发油、香豆素和酚酸化合物溶于水中,整条溪自然成了香的了。
午后下山时,山风卷着几句诗而来:" 香溪碧水映霞红,怪石嶙峋立谷中。林静山幽仙气绕,源清景美韵无穷。”回望沟谷,溪水仍在奔涌,像一条银线,一头拴着神农的药臼,一头牵着昭君的衣袖,中间缠着万千草木的呼吸。原来这溪不是水,是山的记忆,是时光浸在草木里,酿出的一坛不会醉的酒。

再见了,香溪源。带不走泉眼的清,却带了满袖的香。
再见了,香溪源!!!
作者:陈昌振,生于1954年,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高新村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曾获省、市、区劳动模范称号。喜文学,擅长诗词,题材广泛,诗风雄浑沉郁,平易质朴。汉津诗社会员。

杨姿毅,北舞堂舞蹈教育武汉分校校长、湖北朗诵家协会会员、湖北车谷朗诵协会会员,中国歌舞剧院湖北考区舞蹈专业委员 。热爱文学,心仪朗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