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家乡的万泉河

小清河,家乡的万泉河
——写在小清河复航之际
王明飞
万泉在城根下悄悄汇合
你从济南的肌理中发源
右手挽着趵突的雪涛
左手牵起渤海的浪潮
曾是千帆竞发的黄金水道
满载齐鲁春秋悠悠穿梭
你本就是历史的运河
流淌着波浪起伏的传说
复航的万泉河重焕生机
通衢达海再续千年嘱托
铺开一幅流动的丹青长卷
风笛飘来新时代的船歌
泉水叮咚奏响清韵和弦
涟漪是那泉城漾开的酒窝
乡愁在波光中静静沉淀
泉源血脉是你永恒的守望

注释:小清河,山东省中部渤海水系河流,源起济南市泉群。1904年,于济南西郊睦里庄玉符河东堤建闸,引玉符河水东流入小清河,自此小清河上源向西延至睦里闸。小清河东流经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市的羊角沟入渤海,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10336平方公里,是一条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休闲综合利用河道。小清河于2024年2月27日正式恢复航运运营,标志着中断了26年的“黄金水道”重新启航。

一汪泉脉寄乡愁,千年河韵谱新篇
——《小清河,家乡的万泉河》赏析
王明飞的这首《小清河,家乡的万泉河》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小清河的历史底蕴、时代生机与乡愁情愫熔铸于诗行之中,如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在复航的时代节点上,奏响了一曲古今交织的河韵之歌。
一、意象交织:地理与人文的双重锚定
诗歌开篇便以“万泉在城根下悄悄汇合/你从济南的肌理中发源”确立小清河与泉城济南的血脉联系。“右手挽着趵突的雪涛/左手牵起渤海的浪潮”这一精妙比喻,既点明了小清河“泉源汇流”的地理特质——趵突泉的“雪涛”是其生命之源,又勾勒出它“通江达海”的空间格局,将地域性与开放性巧妙融合。“雪涛”与“浪潮”的意象对比,既显泉水的清冽灵动,又含大河的雄浑壮阔,为全诗奠定了刚柔并济的基调。
二、时空穿越:历史纵深与时代回响
诗人以“曾是千帆竞发的黄金水道/满载齐鲁春秋悠悠穿梭”回溯小清河的辉煌过往,“黄金水道”“齐鲁春秋”等词语,浓缩了河流作为交通动脉与文化载体的双重身份。“你本就是历史的运河/流淌着波浪起伏的传说”更是直抒胸臆,将河流提升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叙事者,让每一朵浪花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而“复航的万泉河重焕生机/通衢达海再续千年嘱托”则笔锋一转,聚焦当下复航的时代意义。“千年嘱托”连接古今,让河流的复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通航,更是文化使命的传承。“风笛飘来新时代的船歌”以“风笛”替代古船的号子,用“新时代的船歌”标注时代印记,新旧意象的碰撞,凸显了河流在当代的新生机。
三、情感共鸣:乡愁与守望的温柔沉淀
诗歌的情感内核藏于“泉水叮咚奏响清韵和弦/涟漪那是泉城漾开的酒窝”的细腻描摹中。将涟漪比作“泉城的酒窝”,赋予河流拟人化的温柔,让地理景观成为情感的寄托。“乡愁在波光中静静沉淀/泉源血脉是你永恒的守望”则直抒乡愁,将个人情感与地域文化、河流命脉紧密相连。“泉源血脉”“永恒的守望”等词语,将对家乡的眷恋升华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让乡愁不再是单薄的思念,而是与河流共生的精神依托。
四、语言韵律:灵动与雄浑的和谐统一
全诗语言兼具灵动性与节奏感。“泉水叮咚”“清韵和弦”等词语模拟自然声响,形成听觉上的韵律美;“流动的丹青长卷”“波浪起伏的传说”等比喻则强化了视觉意象的延展性。诗句长短交错,如河流般自然流淌,“悠悠穿梭”“静静沉淀”等叠词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舒缓感,而“通衢达海”“重焕生机”等短语又显铿锵之力,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与河流的特质高度契合。
结语
《小清河,家乡的万泉河》以河为轴,以情为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完成了一次对地域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与时代礼赞。诗人笔下的小清河,既是地理意义上的“黄金水道”,更是精神层面的“乡愁载体”与“文化符号”。复航的不仅是河流,更是一段被唤醒的历史记忆,一种被延续的文化基因,一份被激活的家乡情怀。在“新时代的船歌”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河流的欢唱,更是一个地域文化自信的回响。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