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图书馆讲座,讲得生动,听得认真,互动交流,如期完成。看到《岭南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兼谈增城“环两山”》讲座海报,文旅专家肖卫东告诉我:
——“环两山”是广东省委省府首个跨行政区划的“百千万工程”示范区,从化、增城是广州的“环两山”的区域。
——广东历史上有东樵山(罗浮山)、西樵山和南樵山(南香山)的说法,南樵山在增城。增城的历史文化名人湛若水,一生把东樵、西樵和南樵串联起来。
我认定增城文化建设应从融入湾区切入当下。

意外发现馆外院里有一石碑,与王阳明有关,看上有王守仁字样,即刻两眼发光,眼前一亮,一个谜,请求副馆长靳桂容为我揭晓答案。
翌日清晨,靳馆长便发来谜底:
——2023年5月增城忠孝祠《重刻广东参议王公传》碑挖掘出土,为明代大儒王阳明相关的重要文物,也是“王阳明与增城的故事”的见证。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湛若水倡议重修增江忠孝祠,由王阳明弟子、时任知县的盛君剑主动出资重修。重修后,湛若水撰写《重修增江忠孝祠记》,并将王阳明题诗《歇拜祖祠有感》刻写在碑石上,以供后人缅怀。
——据介绍,该碑高2.4米(含石卯0.40米),宽1.1米,厚约20公分(碑顶0.22米,碑底0.25米)。石碑暂时存放在增城图书馆北边草坪,等待专家指导清理之后,会另选地点配建相关的设施再对外公开展示。
原来王阳明六世祖上王纲父子,增城曾有一难。王纲被海盗劫杀,16岁儿羊皮负尸而去。当地祭祀,挚友湛若水促成忠孝祠。
王阳明生前特意前往增城,在祭奠祖先之后感触良多,赋诗并写于祠壁上:
“海上孤忠岁月深,旧壝荒落杳难寻。风声再树逢贤令,庙貌重新见古心。香火千年伤旅寄,烝尝两地叹商参。邻祠父老皆仁里,从此增城是故林。”
可见,阳明先生与湛若水及增城缘分颇为深厚。史籍记载王阳明还探访湛若水旧居,赋诗《题泉翁居》表达了移居增城的愿望: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
如今王阳明名扬天下,而当年齐名的湛若水却偏居一隅,“甘泉文化”未得应有历史地位。
我在图书馆院内大呼珍贵,现场建议:尽快修一亭子,给碑石遮风挡雨,既使原碑移走,图书馆也可复刻一件以作纪念。
感谢我的同事王文捷教授请我晚餐,结束讲座到晚餐间有了一个小时空档,让我邂逅增城市区。

按惯例此刻已由讲座主办单位派车送回广州。破例则有幸得馆长带领,走入增城广场。
百闻不如一见,走进崔与之与湛若水,感受古人芬芳。
崔文武双全,文有菊坡,武有平定广东兵乱。雕像英武,令人仰慕。
湛若水继承陈白沙先生衣钵,与王阳明交往并齐名。五月绍兴访阳明故居,已然铁粉,而甘泉近在咫尺,油然而生敬意。
专家告知:湛若水统领明清岭南思想界近百年!正可谓:甘泉入山水入人心,后人享受,应当感恩。
增城广场恢宏开阔,16根石柱巍峨,据说当年16个镇,各镇文化民俗柱上亦有体现。
夕阳西下,云霞蒸腾,一向低调的增城让我刮目相看。
检讨自己,确实轻看忽略这座走过东坡走过阳明、拥有“甘泉文化”的古城了。
增城广场16柱加二贤雕像之外,还有音乐广场众多雕塑,兼有南北;我尤其喜欢岭南题材,《雨打芭蕉》等于树木掩映中令人心生恬静。
增城宾馆中西融汇建筑风格,门前石狮造型喜气。街道开阔,绿树成荫,一派祥和。
据文捷说,从前一片农田,政府下大决心迁企业至新塘,遂成一宜居片区,更有增江一水绕城,山水画廊一般加持。
增城宾馆晚餐菜品丰盛,烹调技艺可与广州珠江新城餐厅比肩。加之一桌亲朋好友,举杯推盏,共话增城美好宜居。
闻之甚喜,不由叹道:
增城低调,名气不大,但内涵与景观堪称一座美丽山城!
夜色深沉,离开之时,内心欢喜而充实。与你若初见,甘泉入心,清澈纯净。
感恩邀约相遇,增城从此在我内心占有特殊地位。
期待再访,探寻先贤足迹。
意犹未尽,将文意赋予DeepSeeK,一秒出诗助兴:
《增城书:环两山的叙事》
总有些山城惯于用云纹篆写身世
譬如你怀抱双贤漫步的黄昏
王阳明的诗镌入碑石如种子埋进腐殖层
甘泉在岭南的褶皱里静默流动
图书馆北隅暂居着明代残碑
六百年前的忠孝在苔痕下呼吸
他们说起环两山时,
荔枝林正涌向新塘
地铁站口涌出携带蕉雨的人群
十六根石柱撑起镇街的星轨
广府腔调里罗浮与南樵共用同一脉水系
而音乐广场雕塑群中长出芭蕉叶
将钢铁穹顶染成青瓷色的旧梦
现在整座城是展卷的忠孝祠——
云霞拭亮碑亭时,山月正朗照湾区
2025-8 广州增城区
【名家简介】
江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