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隆中(4)
原铁二师 郑焕清
星落五丈原
理想高于生命,信念重过泰山。北伐是蜀汉政权最悲壮的一页,也是诸葛亮生命燃烧的最后光芒。

”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是《隆中对》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刘备和诸葛亮共同的政治理想,也是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立下“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志,继之以死”的誓言。君以国相托,臣以死相报,注定诸葛亮晚年生命的悲剧色彩。
建兴四年(227),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复兴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立军令状的同时,对朝政作了精心安排,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亲贤臣,所以先汉兴,亲小人,所以后汉危。“先帝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二帝宠信宦官,以宦官牵制外庭,主荒政缪,致使政倾国危,希望后主殷鉴,并向刘禅推荐蒋琬、费祎、董允等可堪托付的“志虑忠纯”之士。
诸葛亮料定北伐是难以胜归的征程,关羽大意失荆州,两路发兵的构想已失一路。曹魏是700万人口的大国,蜀汉人口不足百万,战争是国力博弈,以小博大,胜难。然而“贼汉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臣伐贼,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臣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得失,非臣之所能逆睹也。"即便是条不归路,也要“继之以死”,视死如归。

前后《出师表》,千古英雄文。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刘勰称:“志尽文畅,表之精英也。”苏轼赞曰:“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从《隆中对》到《出师表》,从《托孤诏》到《出兵诏》,“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明君贤相,赤胆忠心,是三国政治中最动人的风景。
从227年到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一出祁山,否定魏延走子午道,奇袭关中的提议,认为此乃“危道”,极可能重蹈夷陵覆辙。选择相对平坦的祁山道,直插陇右。后世有人复盘,西安事变时王耀武驻军汉中,受命解西安之危。王认为现代军队已非蜀汉可比,选择子午道。结果路途险阻,补给困难,只能退回。王感叹“方知诸葛亮到底高明”。
一出祁山,陇右捷报频传,但受命阻击关中援军的马谡痛失街亭,形势逆转,大军被迫无功而返。
最接近胜利的是四出祁山,诸葛亮围绕粮食补给大做文章,计毒莫过绝粮。汉军以“木牛”运粮,一车可载一人一年的粮食,而魏军“陇右无谷”。司马懿急于决战,遭诸葛亮八卦阵和诸葛连弩围攻,魏军丢下“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拏三千一百张。”
按诸葛亮军令,此时汉中都督李严应从陈仓道或斜谷道出兵关中,截断魏军补给和退路。但李严私欲膨胀,既未发兵也未送粮。拖至六月,大雨连绵,诸葛亮不得不退兵。虽回军途中斩杀魏军大将张郃,但战略上无功而返。
234年,诸葛亮再出祁山,司马懿学费没白交,始终与汉军保持距离。你进,我布阵阻挠,你退,我霸桥折柳,就是不与决战。即便给他送女人衣,讥讽“畏蜀如虎”,仍是游而不击。探知诸葛亮夙兴夜寐,身衰体弱时,料定孔明“事多食少,命不久矣”,更坚定了熬下去的信心。
仲达巨猾,深谙“熬"道,熬死了孟德,又要熬死诸葛,还要熬去曹魏,直至熬出司马氏的天下。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欲决胜而不能,身心俱疲,突染重疾,卒于军中,时年54岁。此时距亮出隆中27年,距蜀汉政权灭亡31年。诸葛亮带着崇高梦想和无限遗憾,走完了波澜壮阔而又雄浑悲壮的生命旅程,葬于魂牵梦萦的定军山下。
“出师不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说这世上真有崇高与伟大,诸葛亮堪称崇高与伟大。伟大不是写在纸上的颂歌,而是刻在民心的丰碑。诸葛亮死后,“蜀人怀思弥切。每当春月,男女成群祭奠诸葛武侯,边走边哭,其哭甚哀。”
蜀汉最后一仼尚书樊建,亡国后入洛阳。司马炎问他诸葛亮治国如何?樊说“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东晋权臣桓温平定割据蜀地的成汉,问一位曾在蜀汉政权当过小官的老者,”你觉得诸葛亮能和今天的谁比?”桓温点眼药,老者却说“葛公在时,不觉其异,自公走后,不见其比。”诸葛亮走了,再也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了。

800年后,蜀中才子苏东坡拜谒隆中,留下催人泪下的诗作,“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潭渊深。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泪垂。”
功盖三分国,名垂千古史。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睿智务实的军事、外交才能,审时度势的治国方略,淡泊宁静的人格风范,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即便1800年后的今天,仍然可资镜鉴,仍然熠熠生辉。
(全文完)
2025年8月写于汉口)

郑焕清,1968年入伍,原八团政治处副主仼。1984年转业,先后在县市党委政协机关工作。退休后居武汉。
责编:槛外人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