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悟流年见天地 岁月深处有回响
——读杨庆华先生《静悟流年》感怀
王长江/铁十师

《静悟流年》作者杨庆华(右二)与读者交流
引子:6月5日,我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家中至下午2点半左右赶到了十堰市的皇冠酒店,报到中发现来自武汉的向德荣老师已入住酒店。此前,因为我时常在铁道兵战友网发一些“登高英雄杨连第”的研究文章且得到向德荣老师的认可,去年在铁道兵文创群我结识了向主席。他建议我写篇《登高英雄》人物风采的文章我照办了。他推荐我加入他负责主编的《不朽的军魂》之《历史卷》编写组。我们还约定十堰会议见。
我匆匆忙忙来到他的房门前,敲门后听到向老师的声音“请进”!我推门一步跨进去,一眼见到两位慈祥的老者。向老师站起身和我握手,说:“杨教授,这是我在车上给您介绍的王长江战友,”“这是我的同乡,杨庆华教授,也是铁道兵战友。他可是个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啊”。
我同杨教授握手。杨教授操着浓重的武汉口音对我说,幸会,常听向主席谈起你,年轻爱学习,文章写得好。这次来我还捎了本刚刚出版的书,请你指正!
说话间,他翻遍行李箱没有寻着。杨教授笑着向我道歉,不好意思啊,带的少发完了。你给我写个通讯地址,我随后邮寄过去。
捧读杨庆华先生惠赠王长江战友之皇皇巨著《静悟流年》,但见素雅封面如岁月沉淀,墨香氤氲间自有一派庄重气象。扉页上“请王长江战友指正”的亲笔题签,恰似先生谦谦君子之风的注脚,令人未览全文先敬其德。展卷细读,但见五十六载光阴在文字间流淌,一代人的生命史诗在纸页上重生。在这部凝聚半世纪人生智慧的著作面前,惟有正襟危坐,心怀虔敬,以最庄重之心叩问时光,以最谦卑之态聆听教诲。

一、静水流深:时间哲学的生命实践
杨庆华先生以“静悟流年”为题,实乃对东方时间哲学的精妙诠释。先生笔下的“流年”,既是襄渝铁路上青春汗水的挥洒,也是燕山脚下家国情怀的沉淀;既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时代洪流的壮阔波澜。从1969到2025,这五十六载的光阴流转,在先生笔下不再是冰冷的线性时间,而化为有温度、有厚度、有重量的生命体验。
先生深得“静悟”之三昧。在《旧事如天远,又到眼前来》中,我们看见那个十八岁的少年,在1973年1月毅然加入铁道兵行列,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但先生书写这段历程时,没有沉湎于苦难的渲染,而是以静观之心回望,以觉悟之眼审视,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提炼出生命的坚韧与美好。这种“以静制动”的智慧,恰如庄子所言“用心若镜”,让先生在变动不居的流年中捕捉到了永恒的价值。
二、岁月鎏金:平凡人生的非凡书写
先生自谓“一介升斗小民”,然其笔下的人物群像却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最令人动容的是,这本文集本质上是一本“写别人”的书——含辛茹苦的母亲、儒雅风趣的大师、干练包容的连长、风骨执着的槛外人、深山执教的民办教师……先生在《难忘战友一字师》中展现的谦逊,《深入浅出不弄玄》中表达的尊师之情,无不体现其“感受并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的人生哲学。
特别在《一席风华槛外人》《向德荣“破圈”记》等篇中,先生以细腻笔触勾勒那些被时代遗忘的普通人,却在他们身上发掘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芒。这种始终将镜头对准他人、甘为凡人立传的写作姿态,正是先生人格魅力的最佳体现。读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见先生以笔为灯,照亮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实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理想境界。
三、文心雕龙:多元文体的美学交响
先生虽自称“信笔涂鸦,登不得大雅之堂”,然观其文字,实有兼收并蓄之美。散文之婉约细腻如江南烟雨,杂记之生动洒脱似山间清泉,诗歌之激情飞扬若大江奔流,日记之真诚坦荡好比赤子之心。各种文体在先生笔下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在《为觅知音摔瑶琴》中,我们读到伯牙子期般的高士风骨;在《一壶玉露煮浮华》中,我们品出陶渊明式的隐逸超然。先生文字始终保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这种美学风格的养成,既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也源于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通透的生命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是先生将时间转化为艺术的创造性实践,印证了“静悟流年”的本质——将时间内在化的生命审美。
四、战友深情:道义担当的时代见证
“战友”二字在先生笔下有着千钧之重。从题赠王长江战友的虔诚,到范洪先生为出版事宜奔走操持的情谊,再到文中记述的铁道兵战友们风餐露宿、奋战襄渝的壮举,无不彰显着那个特殊年代结下的战友情谊是何等珍贵。先生加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后,在战友鼓励下重拾文笔,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友情与传承的感人故事。
在《难忘战友一字师》中,我们看到的是战友间坦诚相待的真情;在诸多记述铁道兵生活的篇什中,我们看到的是对集体记忆的珍视与传承。先生以文字为纽带,将散落各地的战友重新联结,共同守护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记忆。这种对集体历史的自觉担当,正是先生这一代人最可贵的品质,也是“静悟流年”现实意义的最佳注脚——在时间流逝中守护永恒的价值。
五、悟道人生:东方智慧的当代启示
先生将文集命名为“静悟流年”,实乃其人生智慧的结晶。“静”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淡定,是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养功夫;“悟”是博览世事后的通透澄明,是佛家“观心无常”的直觉洞察。在文集的后记中,先生道出的人生哲学——“人活一世,无非是做人为人”,将父母教诲的“善良、知恩知足”视作人生底色,这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体悟,恰是这部文集给予读者最珍贵的精神馈赠。
先生虽曾任教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受人尊敬的教授,却始终保持“升斗小民”的自我认知;虽著作等身,却仍谦称“拙作”。这种虚怀若谷的品格,在当今时代尤为难得。读《静悟流年》,我们不仅是在阅读一个人的生命史,更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谆谆教诲,学习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守护精神的富足。
结语:岁月回响中的生命礼赞
掩卷沉思,先生文字间流淌的情感暖流仍在心中激荡。这部《静悟流年》不仅是先生个人的人生总结,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时代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永不泯灭;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对真善美的追求永不改变。
先生以五十六载光阴书写“静悟流年”的深意——在时间之流中,以静观之心悟生命真谛,以感恩之心待人间烟火,以创造之心化岁月为诗篇。这种生命境界,正如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言:“流年不可挽,静者自安舒。”唯有在静中观照,方能在流逝的河床上拾取智慧的金石。
在此,谨向杨庆华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先生以如椽大笔为我们留住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以赤子之心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明灯。愿先生的精神之光继续照耀更多读者,愿这部凝聚人生智慧的著作在岁月长河中永放光芒!
恭读致敬,感怀万千,谨以此文献给尊敬的杨庆华先生及其代表的那个伟大时代。

2025年8月26日星期二审定稿
责编:槛外人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