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铿锵鼓声已响彻湘西古丈县坪坝镇的田野。8月23日清晨,曹家村千亩稻鱼田边聚满了期待已久的游客。以"稻花香里说丰年,苗家呆鲤乐翻天"为主题的首届"呆鲤"庆丰收活动,在炊烟与稻浪间拉开帷幕,展现出一幅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

民俗文化助推产业振兴

苗家儿女用激昂的"八方迎宾鼓舞"迎接远方来客。仪式现场,身着靛蓝色传统服饰的表演者头戴银饰,腰系彩绸,随着鼓点缓步入场。领舞者手捧饱满稻穗,带领队伍踏着"三步一踮"的传统舞步,仿佛正与土地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祈年成,盼丰登,鱼满仓,谷满囤……"低沉悠远的祭词回荡在稻田上空。这项延续千年的民俗仪式,既承载着苗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来自张家界的游客杨兴华感叹道:"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苗家祭丰收仪式,实在太震撼了。"这种原生态的文化展示,成为推广坪坝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
农旅融合激发产业活力

*不负美好春光
"预备——开始!"随着口令响起,热闹的"稻田摸鱼比赛"正式开始。近五十名游客同时下田,原本宁静的稻田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抓到了!这条至少两斤重!"吉首游客王有美高举着活蹦乱跳的"呆鲤",脸上沾满泥巴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田垄间,有人俯身观察、静候鱼群,有人组队"围追堵截",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踩着泥水追逐小鱼,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

保靖游客黄勇刚从田里上来,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在泥巴里摸鱼,让人想起小时候在田埂玩耍的时光,下次一定要带全家再来。"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游客重温田园乐趣,更直接带动了当地消费增长。
电商拓展农产品销路

苗寨道路两旁的特色农产品摊位飘散着阵阵香气。酸鱼、苞谷酸、野生蜂糖等特产整齐陈列,苗家阿婆热情地招呼过往游客。坪坝酸鱼以新鲜"呆鲤"为原料,配以小米、辣椒密封发酵数月,开缸时香气扑鼻,鱼肉呈现诱人的红色,入口先酸后嫩,最后留有淡淡的辣味,层次丰富的口感让不少游客当场购买。
"大家看过来,这是坪坝特产的稻花鱼酸,还有深山采摘的羊肚菌,都是原生态好食材!"村里主播石嫦正通过手机直播详细介绍产品,直播间订单不断刷新。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模式,让坪坝农产品走出大山,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坪坝镇采取党政搭台、大户引领、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以"村播"为重点,全力做好政策支持、货源组织、物流保障等工作,着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非遗文化增添产业内涵

活动间隙,"中国传统村落"曹家村成为游客探访的热点。青石板路蜿蜒穿过黑瓦木楼,路旁的油茶林从山脚延伸至村边,满目苍翠。村口空地上,几位苗族老人坐在竹凳上编织"打花带",彩线在指尖飞舞,渐渐呈现出鱼跃稻浪的生动图案,引得游客驻足观摩。
在新修缮的苗族榨油文化传习所内,古老的木质榨油机静立其中。游客们在老师傅指导下,亲身体验"撞榨""取油"的传统工艺,木槌撞击油槽的声响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光。曹家坡上的阿菩山凭借自然风光和苗族文化特色,成为活动期间的热门打卡点。
坪坝镇拥有打花带、苗绣、打溜子、苗家八合拳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当地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稻渔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这场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坪坝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扎实工作。近年来,该镇依托优质水土资源,科学规划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从最初的1000亩逐步扩大,将单一水稻种植模式转变为"水稻+呆鲤"的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粮渔双收"。
2024年,全镇稻花鱼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鲜鱼总产量超过12万斤,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万元。核心生产基地单次收鱼超过7000斤,加工产出特色酸鱼5000余斤。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参与稻花鱼养殖的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切实体现了产业富民的效果。

坪坝镇党委书记向云风表示,将继续深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结合民族文化旅游,让更多农户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使稻花鱼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展示,到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从线下农旅体验到线上电商销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产业富民实践——坪坝镇以"呆鲤"为媒介,展现出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这片土地上的丰收喜悦,既写在农民的笑容里,也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务实推进中。稻花飘香,鱼儿欢跃,苗歌悠扬,坪坝镇用实际成效诠释着产业振兴的深刻内涵。(彭慧 宋柯 陈佩瑶)
责编: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