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孟津区常袋镇阳光玫瑰产业园,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缀满藤架,馥郁果香弥漫田间。游人们穿梭于藤蔓间,体验采摘乐趣,欢声笑语与满筐硕果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农户们正忙碌地采摘、分拣、装箱、外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这里,正是孟津区倾力打造的“葡韵榴光”乡村振兴示范组团的核心区域。该组团以12个村庄为依托,以常袋镇阳光玫瑰产业园为“中心引擎”,以葡萄、石榴等特色产业为纽带,串珠成链,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
联盟聚力,老基地焕发新生机
常袋镇阳光玫瑰产业园的发展,是孟津组团发展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
曾以红提葡萄出名的常袋镇,一度面临品种老化、市场竞争力下降的困境。按照全区果蔬花乡片区定位,该镇通过引进中国阳光玫瑰联盟等多家龙头企业,以半坡、武家湾、小崔沟以及麻屯镇后楼村为中心区域,按照“联盟+农户”运营模式,盘活荒废土地,新发展大棚阳光玫瑰种植450余亩,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300余万元,集中连片发展阳光玫瑰、蓝宝石、夏黑等优质葡萄800余亩,形成8家企业集聚的现代设施农业集群。
通过打破村域界限、统筹资源要素、集中连片发展,常袋镇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治理经验上强化12村联动共享。这种“握指成拳”的合力,不仅放大了阳光玫瑰产业的辐射效应,同时也形成了“核心带动、多点开花、整体提升”的振兴格局。2025年,常袋镇预计葡萄产量158万斤、销售收入1106万元,季节性带动群众务工1300余人次,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让老葡萄园重焕蓬勃生机。
“今年园区将再盘活110亩土地扩大规模,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00万元建设阳光玫瑰分拣仓储物流项目,通过统一商标、错峰分级销售,提升品牌溢价与市场竞争力,让葡农的钱袋子更鼓。”常袋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科技赋能,小葡萄成为百姓“香饽饽”
8月20日,在常袋镇阳光玫瑰产业园科瑞种植家庭农场里,一串串红的、紫的、绿的葡萄挂满了藤条,散发着浓郁的果香。不少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人在藤蔓间穿梭、挑选,不一会儿就收获满满。
品质是产业的生命线。以科瑞种植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园区,将绿色无公害理念融入生产全程。园区负责人崔东方介绍说,他们种的葡萄摒弃传统化肥,采用智能化水肥一体滴灌技术,施用鲜鱼与黄豆发酵的氨基酸蛋白粉,从源头保障葡萄绿色品质与独特风味。同时严格实施“一藤一串、一串不超55粒”的控产标准,确保每颗果实均衡生长、圆润饱满。
品相和口感这么好,价格是不是很贵?崔东方说他们运用“黑科技”压缩中间环节,将园区收益毛利率控制在15%左右,以实惠价格和透明品质赢得市场青睐,让高品质阳光玫瑰成为高端超市的“香饽饽”,端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为壮大园区发展,近年来,常袋镇以科技化理念赋能农业,高标准建设智慧农业,提升园区管理系统,实现种植湿控等智慧管理。以品牌化理念点亮农业,统一阳光玫瑰、软籽石榴等名优特产标识,扩大“常袋好物”地域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多元发展,特色林果铺就振兴路
立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资源禀赋,常袋镇科学引导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依托中国阳光玫瑰联盟常袋基地,跨区域协同麻屯镇打造阳光玫瑰产业联盟;依托东地石榴公园,联合西小梵、赵沟等村成立软籽石榴产业联盟,推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今年以来,该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引进洛阳京膳坊生物有限公司,建设果蔬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动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构建全产业链条。目前,阳光玫瑰分拣仓储物流项目9月底实现运营,京膳坊果蔬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已实现试运营。该镇同时联动快乐家教育基地项目,谋划在小崔沟村建设农家乐、民宿,与半坡涧北区委教育基地、葫芦研学基地等交互引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我们成立了常袋南部片区推进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做实“特色组团+特色村(龙头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科瑞葡萄、东红石榴为市级龙头企业、阳光玫瑰常袋基地为市级产业园,接续盘活葡萄园区种植阳光玫瑰150余亩,改良上市早、品相好的‘六月红’石榴220亩,全力建设‘葡韵榴光’组团。”常袋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除葡萄外,常袋镇还发展软籽石榴、大粒樱桃等果品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葡韵榴光”组团的发展,正是孟津区以产业发展为纽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真实写照。“到2027年,孟津区将初步建成含“葡韵榴光”组团在内的10个特色组团,以组团建设支撑片区发展,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孟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葡香飘处,振兴可期。串串葡萄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喜悦,更串联起孟津组团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兴农、富民增收的振兴之路。这片甜蜜的沃土,正以其蓬勃生机与创新实践,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朱晓玲 刘梦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