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早晨!兰舍民宿睡得安稳,鸟声犬吠隐约。明星村转一圈,可知乡镇生活水准。见到释之兄撰写重建文字的中山纪念亭,原亭建于1925年,中山先生当可欣慰。

大大水塘,晨曦中可见白墙黑瓦农舍与新建多层屋宇交相辉映,水中倒影如画。家家门前停有小汽车,不时见到豪华村舍。有乡村少年,时尚英俊,城乡差距消失。

心中瞬间涌出八个字:疑似江南,最是岭南。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与翁源县翁城镇合作,艺术下乡,营造乡村振兴艺术馆,中国农耕博物馆,诗歌全面进入乡镇日常,实现艺术与乡村生活的结合。
张演钦院长感慨万千:感动感谢感恩,来了无数次,有一种回家的感情。
他的一部翁城日记,天天书写,日日牵挂。今日为999日,明天就是1000天。出版成书,完整记录乡村文化艺术运动,蔚然成风,蔚为大观。
与农耕馆所在院落六兄弟家人晚餐,倍感亲切。花生肉粥加菜包豆包客家粽子,乡情满满。
我与余兄长合影,1972年高中毕业,70岁汉子。客家嫂杨姨细节感人:牵挂羊晚人,有28日没来家里了。
张院长说:我有一个理想,让这个活动走向国际,馆名加上英文就是这个目标。我们想建立乡村文化讲习所,让中国文化复兴成为现实。
艺术扎根热土,诗歌带动了翁城。
羊晚艺术研究院将其职员小王老师定位于“翁城诗母”——王绮彤虽然年轻,长得小巧玲珑,却是资深诗人。

95后的她受命在翁源开诗歌讲习班,教会了一群小诗人写出一批好诗。
今日出席她的诗歌作品朗诵会,第一次领略了热爱诗歌孩子们的奔放热情。
诗会在阳光与阵雨间举行。
除简单程序外,大人与孩子自选诗篇,主动上台朗诵小王老师作品。
整个诗会气氛轻松活泼,甚至在雨大时撑伞朗诵,观众则退回走廊;雨后又重回会场,时进时退,从容淡定,全因热爱。
上台朗诵完毕,诗歌接龙,众人踊跃,精彩纷呈。
一只小犬满场奔跑,引发孩童们追逐打闹,天性自由,恰如王诗:童年天真,听得到大山心跳。
大腊岭为诗会背景,时晴时雨,却有一团云雾挥之不去,盘踞峰顶,煞是壮观。仰首看山,低头看人。
女主角小王老师朗读自己诗作《山的心跳》,声音如作品干净纯粹,诗意在几分童趣几分沉静几分哲理中呈现。
五兄弟少年儿童齐颂,惊为天人,从12岁到2岁,犹如一幅“翁城兄弟图”。男女五人小组合颂,一看就是见过大场面。
湘籍中学教师吴化勇湘言朗读,念了几句,便如酒徒醉在诗中,可与翁城李白比肩。又有客家人客家话读诗,花都江郎白话吟诵。一袭白衣“翁城李白”朱海文诵声如天籁,好似回到唐朝……
我受邀上台读了一首短诗《苦瓜》并点评诗会——
《论语》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情景被后世传颂,曾皙所描绘的这个场景,被认为是表达极高的人生境界——不逐功名利禄,回归自然、心境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活充满诗意与愉悦的理想状态。
此刻,我体会的正是被夫子赞美的“点之快乐”呵。

这也是我出席过最从容淡定又热情奔放的诗会,融入大山融入翁城。
欢畅而美丽的诗会,就在大腊岭下。
2025-8 广东翁源县翁城镇
【名家简介】
江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