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德:五十一年的“西厢”逐梦人
在中条山下,黄河岸畔,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中国山西永济,这里是古典爱情文学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而在这片充满浪漫气息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位一生与《西厢记》结下不解之缘的文化学者——雷建德。年近七旬的悠悠岁月里,他用五十一年满腔热忱,投身于《西厢记》的学术研究、再创作与国内外传播,成为当之无愧的“西厢爱情文化使者”。
雷建德与《西厢记》的缘分,始于他17岁的插队时光。那时,他来到永济县蒲州镇,插队点不远处那座神秘的普救寺,成了他常常路过的地方。在那里,他听到了许多令人陶醉的民间故事,看到了精美的剪纸作品,心中便悄然种下了一颗探寻《西厢记》文化的种子。之后,他被分配到偏远变电站当电气运行工,工作之余,当地老百姓口中那些关于普救寺的神奇传说,如莺莺沙、金蛤蟆、红嘴鹳雀鸟儿与红娘的故事,以及父亲吟唱的蒲州梆子,都让《西厢记》在他心中的印记愈发深刻,那个搜集、研究、传播、再创作《西厢记》的梦想也在其心底生根发芽。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雷建德开启了他漫长而艰辛的学术研究之路。他一头扎进《西厢记》的世界,遍访乡间村落,收集与《西厢记》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还有火花、扑克牌、鼻烟壶、扇面、泥塑、集邮、砖雕、糖人、陶瓷画、宣传画、珐琅瓷盘等各类藏品。他考证过乾隆29年西洋贡品机器人上演《西厢记》的趣事,研读了明代69种、清代50多种、近现代45种研究《西厢记》的著作,对百十多种原著进行深入搜集研究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尽心竭力倾情沉浸在《西厢记》的文化海洋里,如痴如醉,为后续的创作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雷建德还致力于《西厢记》的再创作。炎炎夏日,永济酷热难耐,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毅然搬进尚未复建、条件艰苦的普救寺三大士佛洞写作。白天,他在洞中闭目养神,捕捉灵感的火花;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挑灯夜读、奋笔疾书。与他相伴的,只有一盆凉水和两条湿漉漉的毛巾,一条顶在头上,一条披在肩背后,闷热乏困时,就将毛巾在水盆里蘸蘸凉水继续写作。经过无数次灵感乍来的兴奋和下笔无言的苦恼,一本补充、丰富《西厢记》故事的《西厢轶事》书稿终于在煤油灯下诞生。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厢轶事·民间传说》《西厢记·电视文学故事》《白话西厢记·章回小说》《西厢轶事·连环画(合作)》《西厢记与普救寺·电视风光专题片》《西厢记·民族交响叙事曲(合作)》《白话西厢后记·电视文学剧本》等“西厢记十二部曲” ,用不同的文学形式,从不同角度诠释和丰富了《西厢记》的文化内涵,让这部经典名著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厢记》再创作这些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马少波赞誉《西厢轶事》“填补了《西厢记》研究的一项空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季思教授称赞《西厢记·电视文学故事》“突破了原著的局限”“纠正了前人的误解” ;著名的西厢专家吴晓铃评价《白话西厢记》“文笔流畅,雅俗共赏”。众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画家纷纷为他的著作题词、贺诗、作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华儿女》《大公报》《中国新闻日报》及《亚太日报》《美国华人侨报》《欧洲时报》《中荷商报》《澳大利亚时报》、亚洲(中国)新闻网、新西兰《先驱报》等百十家报刊以及各大网站均对其进行重点评介,雷建德的名字也逐渐与《西厢记》紧密相连,他成为了西厢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
雷建德深知,《西厢记》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应该走向世界,让全球民众领略中国优秀传统爱情文化的魅力。从1997年开始,他先后奔赴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士、奥大利亚、新西兰等61个国家,探寻考察国外大百科全书有关评介《西厢记》的内容。他发现,《法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西厢记》是爱情的诗篇,充满迷人的情趣;《英国大百科全书》称赞其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戏剧影响极大;《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用无与伦比的华丽文笔写成,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这些来自国际的认可,让雷建德传播《西厢记》的信念更加坚定。
为了让《西厢记》以更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雷建德不断创新传播方式。2013年,他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的力量,萌生了运用“互联网 +”思维建立“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想法。从那时起,他全身心投入到展览馆的筹办之中。他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西厢”资源逐件拍照、扫描、制作、上传,再分门别类放入各个虚拟展厅。当时,“百度百科”第一时间将“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列入词条,读者只要登录该网站,轻轻点击鼠标,就能步入一个直观生动、亦梦亦幻的三维环境,仿佛穿越时空,走进普救寺,感受《西厢记》的浪漫与深情。网络展览馆的创建,让《西厢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启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西厢》、研究《西厢》的新时代。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专家学者周锡山,特地序言“西厢记网络展览馆”:“雷建德先生数十年一贯地坚持学习、鉴赏、研究和传播《西厢记》,著作宏富,成果卓著,影响颇大。他与时俱进,及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立全面宏大的虚拟化、数码化西厢记网络展览馆。这是《西厢记》研究史和传播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必将对《西厢记》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广和运用,乃至对当代中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会产生示范性的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作用。故余乐为之序云。”香港文委会原主席蓝海文,专门曲贺“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北京著名书法家古月先生题写馆名。
2017年1月,雷建德入选《法国邮票印象——中国殿堂级艺术家篇章》,并在海内外相继推出发行了两套“西厢记”邮票,通过小小的方寸天地,将《西厢记》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2024年1月30日18时45分,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珍品及其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学者雷建德彩图视频,通过新时代杰出华人海外展播活动,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的目光,将《西厢记》的浪漫故事又一次传播到太平洋彼岸。
2018年8月,雷建德受邀参加马来西亚国际儒商论坛。
旨在海内外精英之间弘扬儒家思想、推动儒商精神,以“一带一路与儒商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儒商论坛暨孔子学堂揭牌仪式如期举行。《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受邀出席论坛,并作题为《<西厢记>轶闻趣事一一儒商的成功与否与其后院文化息息相关》的专题讲座,并向论坛主办方马来西亚南方大学院长祝家华赠送《白话西厢记》和《民族交响乐<西厢记>》等著作。再一次将故乡普救寺西厢故事推出国门,向世界爱情圣地大门又近了一大步。
2022年11月,在庆祝“中国和新西兰建交50周年”之际,由雷·西厢工作室主办的《西厢记古今中外珍品集锦》,通过“中国元宇宙数字纪念馆”漂洋过海,亮相太平洋彼岸的新西兰。
此次《西厢记》珍品展览,涉及书画、瓷器、剪纸、雕塑、工艺、摄影等项内容,从雷建德工作室集锦的《西厢记》古今中外9000件珍贵展品中择优而选。
此次展览得到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新西兰孔子学堂、新西兰中国书画院、奥克兰国际艺术空间美术馆及杜克•灡汐Dr.Kōanga等的大力支持,由北京丹青本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国元宇宙数字展览馆)和红豆相册倾情制作,新西兰《先驱报》和“中文先驱网”予以特别关注、重点宣传,展览为“庆祝中新建交50周年”活动增光添彩,也为太平洋彼岸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机,填补海内外爱情主题文化展示的空白。与此同时,雷建德还通过新西兰《先驱报》讲座《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
2023年02月,由“雷·西厢工作室”策展的“王西厢手书真迹”彩图在世界“风帆之都”新西兰奥克兰国际艺术空间美术馆展出。展览彩图显示王实甫《西厢记》手稿本用的是黄麻纸进行创作,每半页纵23.2厘米,横13.8厘米。百度百科词条引用相关专家评价“更为可贵的是,稿本中还夹带着两片宝贵的铅山纸残页,其纸质与稿本不同,可证明同为王实甫当时执笔所写所改。”这部此次展出珍贵的《西厢记》手稿共有二十二折,比现存版本(二十折)多出两折。
雷建德陪同新中友协奥克兰主席迈克·道森(Mike)、奥克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建文及新西兰华人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翻译家协会主席、孔子学堂校长等观展。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时引43万人次关注点赞。
2024年12月,雷·西厢因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的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及其珍藏的《西厢记》6件展品,入选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里的中国》画册,并且由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苏富比艺术学院等世界名校图书馆永久性珍藏。
2025年1月18日,雷·西厢精心集锦的《西厢记》精彩珍品内容,再次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新时代艺术楷模”屏幕上滚动呈现,再次夺人眼球。
2025年3月,雷·西厢入选:“中华文化全球推广大使”世界邮册。此次由《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集锦的《西厢记》十五件珍品彩图,即将亮相在日本、马来西亚、韩国、乌克兰邮政部门与中国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联合推出的世界邮册。与此同时,邮册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集锦播出。
2025年6月,由雷建德工作室集锦的十一件《西厢记》珍品正式入选《故宫百年·国之大家》五国献礼邮册。此次由中国《故宫百年·国之大家》国际邮票组委会邀约,德国邮政、比利时邮政、荷兰邮政、韩国邮政、日本邮政五国邮政集团印制出版发行的整套高规格臻藏版邮册,在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面世,有利于进一步传承中国国粹艺术,赓续华夏古典爱情文明。
2025年8月,雷建德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欧洲文旅之行。他特别到访“巴黎莎士比亚书屋”、“意大利朱丽叶故居”和“意大利比萨斜塔”。这一系列行程宛如一部精彩的中外文化旅游三部曲,并且通过“都市头条”、“今日头条”以及“俄罗斯-华人头条”、“埃德蒙顿-华人头条”、“东京-华人头条”、“阿根廷-华人头条”、“新西兰-华人头条”、“老挝-华人头条”、“凤凰网-华人头条”……等媒体报道,在文化交流领域激起层层涟漪。
雷建德特意来到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屋”。这家世界闻名的书店与巴黎圣母院隔河相望,是当地著名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他先在书店门前留影,后在书店中与读者们热情交流,生动地介绍中国《西厢记》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分享自己对中外两部爱情作品比较研究的独到见解。他的讲述引发了现场读者的浓厚兴趣,不少人表示对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此次在“莎士比亚书屋”的交流,为中西方爱情文学的对话搭建了新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西厢记》的独特魅力。
雷建德专程拜访意大利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这座充满浪漫气息的故居因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爱情故事而闻名于世。先在故居外,雷建德赠送了其先前与音乐大家张福全、宗国昌合作出版的《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与此同时,还赠送了中国工艺美术家李兴骏书画作品“萧伯纳(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评论《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后在故居内,雷建德与当地的文化研究者交流了他新近发表的研究成果:《悲喜交织的爱情镜像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美学比较》和《再论<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纵横向比较》,探讨了两部作品在爱情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希望能让更多的世界友好人士了解《西厢记》,感受中国古典爱情文学的魅力。
雷建德的这次欧洲文旅之行,不仅是一次有目的的文化探索之旅,更是一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意义,相信在他的努力下,《西厢记》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五十一年的时光,雷建德从一个痴迷《西厢记》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学者,但他对《西厢记》的热爱从未改变。誉证书,并被授予“中国艺术名家——雷建德工作室”牌匾 。这些荣誉是对他五十一年如一日坚守西厢文化研究、传播的肯定,更是对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做贡献的褒奖。
如今,年过花甲的雷建德依然奔波在传播《西厢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他说:“无论再过多少年,我都会坚持研究和推广《西厢记》及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有更多有责任和担当的同行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优秀传统爱情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雷建德和众多文化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厢记》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爱情文化,必将如璀璨星辰,照亮世界文化的天空,让全球人民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浪漫与美好。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