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百万沂蒙人民用滚滚车轮,把黎明前的中国推上了胜利大道,这支浩荡的支前大军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清一色的女性,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沂蒙红嫂。
在这段历史中有很多故事都鲜为人知,最著名的就是女子火线桥,这绝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因为它的桥墩。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32个沂蒙红嫂用她们人体扛起的桥。
1947年5月12日傍晚,沂蒙山区艾山乡妇女主任李桂芳十万火急的把妇女干部们召集在了一起。“姐妹们,上级指示我们必须在5小时内把桥搭完。战士们今晚经过这里奔赴前线,时间是决定胜利的关键。找木料搭桥墩,根本来不及,唯一的办法是把咱们家的门板卸下来做桥面”。

“桂芳姐,那用啥做桥墩啊?”
“咱们汶河这段,最浅的地方齐腰深,最窄的地方也就20m。我们用身体做桥墩,四人一组,肩扛门板,一组接一组连起来就成了一座浮桥。咱们用自己的肩膀扛着战士们上前线”。
“这个办法行,咱们用身体搭桥,让战士们踏着我们的肩膀上前线”。
“对,梅子,咱们马上分头去发动大家挨家挨户的卸门板。
不到半个小时,30多个妇女,4个人抬着一块门板聚集在河滩。

“姐妹们,我们解放军战士今晚就要从这里过河,奔赴孟良崮前线。如果他们趟水过河,势必贻误战机,也不安全。我们要用门板搭一座人桥,让战士们在人桥上过河。现在离部队到达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抓紧时间演练,大家四个人一组,抬一个门,门接门,人靠人搭起来,走,跟我下河”。
“梅子,梅子,你已经有了身孕,这河水太凉,你不能下河,你在岸上指挥大家就行了”。
“桂芳姐,看俺这身板儿壮,没事儿,为了部队能打胜仗,俺挺得住。姐妹们,跟着我往河对岸走。”
说话间,32名妇女4人一组,扛着8块门板。跳进齐腰深的河里,一组接着一组,一直接到对岸。

5月的汶河正值桃花汛期,水量很大,天气咋暖还寒,夜晚的河水凉的让人直打冷战,红嫂们根本没把这些当回事儿。他们演练了好几遍,直到满意才回到岸。
晚上9时许,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朝河边疾行而来。

张春赤:春小赤,沈阳市铁西区朗诵家协会理事,中国朗诵联盟高级专员,国际朗诵联盟高级领读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近年曾在“夏青杯”朗读大赛网络赛区、首届语文朗读大会、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等比赛中多次获奖。曾是中国朗诵联盟第五届朗联杯大赛成人组一等奖、第三届国际朗咏大会年度总决赛季军,2025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经典诗文朗读大赛全国总决赛季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