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大地,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遗迹俯拾皆是,一个遗址,就是一段历史的浓缩,一段文明发展的见证。但绵延数千年历程,数个不同时代的遗址集中在同一个地方,文化历数千年而不断,见证了千年沧桑巨变的,却极罕见。
巩义市赵城遗址,是其中一个。

在巩义市鲁庄镇赵城村,村南三百米处,有一个高出村庄约四五十米的台地,古老的休水河在台地南部环绕向西北流去。1958年,原鲁庄公社在此修筑赵城水库。
这块台地,就是著名的赵城遗址所在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赵城遗址,包含三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址:赵城仰韶文化遗址,汉延寿关遗址,魏晋赵将军城遗址。

一、赵城仰韶文化遗址
1958年,当时的鲁庄人民公社,倾全社之力,在此处筑堤修坝,修建起赵城水库。这次修建,竟有一震惊考古界的发现:这里竟然是仰韶文化遗址所在地。
赵城水库北侧这块台地面积广阔,向阳的高高低低的崖壁上露出一个个灰坑,灰坑入地面约一米左右,形状或方或圆,十分密集。
对于赵城遗址遗物的发现,发掘,亲历了赵城水库修建的李站京老人记忆犹新:“建造赵城水库时,我们掘土组在这里采土,挖出好多灰坑,灰坑里还有草木灰和烧土痕迹,还挖出许多兽骨、鹿角以及人骨,地面和地下还有好多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弹丸、石棒,还有一些骨针、蛙壳”。

掘土组把这些发现报告给指挥部,指挥部立即向上级反映,政府组织专人进行采挖。随着挖掘的深入,更多的遗物被发现,出土了更为丰富的泥质红陶、彩陶、夹砂红陶。器形有小口尖底罐、鼎、钵、盆等,彩陶有红、白、黑三色,有的带白衣,图案多为圆点纹、网状纹等,遗物堆集层一般二米,有的深达五米厚,并有大量泥巴块和烧结块。
在遗址西北部,又发现古城墙一段,夯土层明显。这是与前面的遗物不同时期的遗址。这些发现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曾多次到现场考察。
在远古时代,这块台地,南有休水河清流潺潺,鱼虾漫游,北靠延寿山莽榛丛生,野兽出没。对逐水而居的先民而言,确实是理想的安居之地。
1979年,《考古》杂志刊登一篇对“赵城遗址”的勘察文章指出:“这个遗址除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物外,我们还采集到石磨棒一段,因此,遗址内可能包含有裴李岗文化遗存。从大片遗址和大量遗物判定,这个村落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约8000年前)一直到仰韶文化晚期或龙山文化初期的三千年左右,经历了母系社会的繁荣期和父系社会过渡的变更期。它比陕西著名的半坡文化不仅早、时间长,而且古代资料更丰富,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赵城遗址,在历代文物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抢救性挖掘中,大量文物得以保存,现多珍藏在巩义市博物馆中。这里被确定为赵城仰韶文化遗址,200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新任巩义市文物局长朱星理,上任伊始,就赶赴赵城遗址考察,对赵城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做出新的规划,让文物说话,让遗址文化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赵城仰韶文化遗址,是休水流域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存,显示了豫西地区仰韶文化的地域特点及前承后继,自成一系的文化传统。对了解休水流域先民的生存,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对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具有重要价值。
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罕见的。仰韶文化的发现,让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考古界称为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那么,有一束光,就从这里——赵城遗址升起,赵城仰韶文化遗址,在中原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传承中,应该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二、延寿关与赵将军城
休水河流经的赵城村,不仅是仰韶文化遗址之一,更是古延寿关与赵将军城之所在地。
古赵城雄踞于環辕关下,是古代中原东南部进入洛阳、西安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汉时期,为守卫东都洛阳,在洛阳周围设八关,在環辕山设環辕关。
赵城村南依環辕山与登封搭界,西隔休水河与偃师的府店镇为邻。"赵城"这个名字,是明代《巩县志》标注的四个故城之一。
赵城作"城",是应该有城廓的。1958年,鲁庄公社在赵城村南的休水河修建水库,不仅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古村落遗址,同时也发现了古城墙遗址。这片遗址就位于今天赵城村南三百米远的临河台地上。有关考古人士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原来的赵城城址。
曹根威是赵城村一名退休干部,对赵城遗址文化极为关注,查阅大量资料,对延寿关与古赵城城址,做了如下分析:
"赵城"名字的来历,查巩义市地名办的资料,是这样表述的:"相传十六国时,后赵大将军石碌率兵驻此镇守環辕关,时称赵将军城,后简称赵城。"
再查有关记载,《方舆纪要》上说:"延寿关在(偃师)县南三十五里。晋永康二年,齐王囧举兵许昌讨赵王伦,伦遣兵出延寿关以拒之,或谓延寿城。"这个延寿关或谓延寿城的地方,就是后赵出兵驻扎以拒齐王囧的关隘城防,这个延寿城今天在哪里呢?
清乾隆《偃师县志》引《地志》载:"缑氏有延寿城。"这里的"缑氏"指的是"缑氏废城",在赵城附近。汉代《水经》卷十五载:"休水又经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郡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古缑氏城,即古滑城,南临休水。延寿城即在其上游的休水北岸。也就是今天的赵城古遗址。《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更加明确。"延寿城,即延寿关,在今河南巩县南。"
所以说,赵城可能建城很早,即古文献中的"延寿城"或"延寿关"。自从赵王伦出兵在此驻扎以拒齐王同以后,延寿城遂被"赵城"二字替代。
据此可知,东汉时为护卫洛阳,设八关,環辕山设環辕关,又在古休水北岸设延寿关拱卫環辕关。魏晋时期,改称赵将军城,简称赵城,沿用至今。
仰韶文化遗址,汉延寿关,魏晋赵将军城,三大遗址在同一地点出现,是巩义乃至全国文物界的奇迹。三大遗址是历史长河中的不同重要节点,它们见证了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赓续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清晨,我来到这片台地,再次踏访巩义赵城遗址。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嵩山顶峰喷薄欲出,朝阳下的田野,静谧安详。青葱的禾苗,正在这片古老的沃土上静静的生长。昔日的荣光辉煌,峥嵘岁月已成过去。巍巍延寿关,赵将军城,早已不见踪迹。只是田间地头,不时有残缺的陶片,在雨水的冲击中探出头来,讲述着遥远的存在。

一声鸡啼从台地下村子里传来。红红的朝霞,营造出一条时空隧道,把亘古与现存链接起来。艳红的灯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库区护堤中,却分明听到从远古传来的渺远的声息,讲述着先民的故事:
朝阳下,先民们烧制各种精美的陶器,那些生动的鱼纹、花饰,就是他们情感的热烈表达;他们用石器骨器种植、收割粟类作物;她们用陶器盛装谷物和水。他们在丰收的秋天,聚集广场唱着欢乐的歌,跳着欢快的舞……
时空转换,到了东汉年间,一座庄严的古城堡威然矗立,城楼上,旌旗猎猎,刀光闪寒,城门上“延寿关”三个大字,在夕阳下闪着威严,注视着城门下休水河畔,那条从洛阳到许昌的官道上,匆匆赶路的车辆和行人。古城内,战马嘶嘶,鼓角争鸣,守关将士在紧张的操练阵法。
……

放眼西望,休水河蜿蜒西行,不同时代的文明在两岸留下众多痕迹:左岸有太子升仙碑在缑山上隐现,春秋滑国故城在岸边兀立。右岸,三国时期阎良,文丑墓在四合村安居,汉代桑弘羊墓在桑家沟村安居。春秋时期身披六国相印的苏秦之墓,坐落在苏家庄村。新修郑洛高速桥施工中,在休水河两岸李家沟罗彦庄一带,挖掘出大量夏商遗物。历史的足迹在延伸。文明的脚步从没有停息。仰韶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步成为了源远流长、瓜瓞延绵的汉民族和大中华。
赵城仰韶文化遗址,作为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就是我们的“根”,我们都是仰韶先民的后人,基因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他们的血。他们,就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传承着仰韶文明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把仰韶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她、了解她、喜欢她,并前来朝拜、追怀、祭奠。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发出新的光芒!
作者:李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