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苏海军,编辑顾问范存宝)近年来,保健品市场乱象频发,虚假宣传、价格欺诈、非法添加等问题屡禁不止,尤其针对老年群体的“坑老骗老”行为更是触目惊心。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以及情感需求,通过“免费讲座”“专家义诊”“亲情关怀”等套路,诱导其高价购买“神药”“伪科学产品”,不仅掏空了老年人的“钱袋子”,更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社会信任。面对这一顽疾,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各地监管部门已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力求以“零容忍”态度还老百姓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
一、保健品乱象:从“健康关怀”到“精准收割”
1. 虚假宣传成主流
保健品市场中,夸大功效、虚构疗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商家常以“包治百病”“抗癌防癌”“替代药物”等话术吸引消费者,甚至通过“健康讲座”“养生课程”洗脑老年人,将其塑造成“刚需产品”。例如,某品牌宣称“干细胞饮品可延缓衰老”,实则为普通果汁;某些“理疗仪”被包装成“高科技治病神器”,实则毫无医疗价值。
2. 精准营销瞄准老年人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孤独感强,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商家通过“免费体检”“社区活动”“亲情关怀”等手段,先以小恩小惠建立信任,再逐步诱导其高价购买产品。例如,部分商家以“赠送鸡蛋”“健康咨询”为诱饵,将老年人引流至私域直播间,通过“专家背书”“限时优惠”制造焦虑,促使其冲动消费。
3. 新兴渠道成监管盲区
随着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的兴起,保健品销售手段更加隐蔽。商家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直播间等渠道,规避平台审核,利用“伪科学养生课”“一对一咨询”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例如,某直播间以“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为噱头,售卖无资质的“特效药”,甚至通过伪造检测报告骗取信任。
二、重拳整治: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面对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各地监管部门已采取多维度、系统性整治措施,力求从源头遏制违法行为。
1. 强化全链条监管,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严把准入关:对保健品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严查无证经营、非法添加等行为。例如,安徽淮北市市场监管局将“会议营销现场”“养老服务机构”等场所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行为“零容忍”。
加大抽检力度:通过全覆盖抽检,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共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26.04万件,吊销许可证3072件,从业限制23.8万人,形成强大震慑。
2. 聚焦重点人群,守护“一老一小”权益
严打“坑老”行为:针对老年人群体,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治理,重点打击保健食品虚假宣传、非法营销等行为。例如,天津市和平区市场监管局通过“科所联动”,对辖区食品店进行全面排查,现场查处夸大功效的“包治百病”产品。
规范校园及母婴用品市场:加强对婴配乳粉、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加密体系检查,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餐桌。
3. 规范新兴业态,堵住监管漏洞
整治网络直播乱象:针对直播带货、私域流量等新型销售渠道,制定专门监管制度。例如,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平台企业加强合规指导,对直播间违规广告关键词(如“根治”“抗癌”)实时监测,固定证据并依法处理。
打击“幽灵外卖”:通过大数据技术追踪网络销售链条,查处“三无”商家。例如,博州博乐市市场监管局根据12315举报线索,突击检查涉嫌虚假宣传的“场能电脑治疗仪”,责令整改并立案查处。
4. 重拳整治突出问题,形成高压态势
严惩重处违法行为:对掺杂掺假、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行为,依法吊销许可证、实施从业限制,并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例如,盐城某保健品公司因虚构“协和阳光干支颗粒”功效被罚款7000元,主犯获刑14年。
提升违法成本:建议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罚款基数从“违法所得”调整为“销售额”,并引入“终身行业禁入”等惩戒措施,形成有效震慑。
5. 推动社会共治,织密监督网络
鼓励全民监督:通过“你拍我查”等活动,鼓励群众拍摄违法行为线索。例如,淮北市已检查重点场所100余处,搜集线索10余条,立案查处3起违法行为。
强化舆论监督:媒体曝光典型案例,揭露保健品骗局。例如,央视《焦点访谈》曾曝光某公司以“干品干细胞”诈骗老年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普及防骗知识:通过社区宣传、公益讲座等形式,向老年人普及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例如,江都区市场监管局深入养老机构开展宣传活动30余次,发放宣传折页1000余份,提升老年人识骗能力。
三、长效治理:让阳光照进保健品市场
整治保健品乱象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构建长效机制,从法治、科技、社会共治等多维度发力。
1. 完善法律体系,筑牢法治防线
明确法律责任:将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等行为纳入刑法范畴,对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件优先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提高处罚标准:建议将保健品违法处罚上限从200万元提升至销售额的10%,并增设“终身行业禁入”条款,形成高压震慑。
2. 科技赋能监管,破解取证难题
大数据监测平台:利用AI技术筛查电商平台、直播间的违规广告,实时预警并固定证据。例如,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中心可协助市场监管部门构建违法广告数据库。
区块链存证: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保健品生产、销售全流程信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为执法提供可靠依据。
3. 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公众认知
区分保健品与药品:通过公益广告、短视频等形式,普及“保健品≠药品”“不能替代治疗”等常识,纠正公众误解。
家庭互助防骗:倡导子女定期与父母沟通健康信息,帮助其辨别虚假宣传。例如,安徽淮北市推出“家庭防骗倡议书”,鼓励子女成为老年人的“健康顾问”。
4. 优化消费环境,净化市场生态
规范广告发布:严格落实广告审查制度,严禁保健食品宣称疾病治疗功效。例如,对“蓝帽子”标志、批准文号等信息进行强制公示,方便消费者查询。
强化平台责任:要求电商平台、直播机构对入驻商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违规行为“一票否决”,并承担连带责任。
四、结语:让健康回归本真
保健品乱象的背后,是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失守与监管缺位。唯有以“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才能让虚假宣传无所遁形,让老年人的“养老钱”不再被收割。通过全链条监管、社会共治与科技赋能,我们终将构建一个阳光透明的保健品市场,让健康回归本真,让百姓安心享受生活的灿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