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前夜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 社长)
人生是短暂的,回忆者和被回忆者都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之体会,但这种“时序不可逆”并非消极的“宿命枷锁”,而以构建因果关联为“坐标”,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言:“时间会消逝,但它带来的结果当会留下。”“人生”非静态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其意义是由无数看似平凡的选择和行为,构成“流逝”与“存在”的辩证合一,此乃“因果”之必然性。
光阴者,配天地而行,随四时以迁,时中君子常以“昨日青衿今日白首”而伤怀。天地转,光阴逼,反映出自然时序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塑造。社会学认为,“时序”并非单纯的时间流逝,而是被社会赋予意义的“秩序工具”。兹撰本草对联阐述生活感受,联曰:
方参/剪夏罗/年见;
忽布/观音串/味连。
上联者,“方”副词,“参”探寻,“剪夏罗”踏月行为,“年见”年终也。
下联者,“忽”副词,“布”践行,“观音串”耕耘感悟,“味连”体会也。
人生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哲学问题。察世事之变,荣枯相寻,得失相依,可见人生之因果非孤立存在,岁月者,不可不察其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夫时序更迭,趋时也。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个体的有限性”与“整体的无限性”是相互依存的。朝代兴衰、人事代谢,看似是个体的“消歇”,实则是“涤荡陈腐,催生新机”的过程。“时序”逼万物以成其性,并予以因果的“规模化”与“进步性”。诚如本草对联所云:
迎春花 / 逼拔 / 知时木;
献岁菊 / 当归 / 转日莲。
上联哲理内核:“迎春花”破寒而发,以“逼拔”之力冲破时序桎梏,“知时木”暗喻生命对天道的谦卑遵从,揭示万物“生于逆、成于顺”的生存哲学。
下联哲理内核:“献岁菊”于岁首绽放,打破花期常规,象征“非常规时序”中的生命意志;“当归”双关药物与回归本源,呼应“转日莲”追逐日光的永恒性。
社会学认为,符号是个体理解社会的“工具”,时序虽有“规律任务”,但其因果走向并非由单向决定。人若能如“迎春花”“献岁菊”般具有意义性行动,便能在不可逆的时光中,走出独特的因果路径。可见,岁月既是意义挑战者,也是意义的合作者,时序因果并非“线性时间的先后叠加”,而是“实践作用于客观规律”的产物。
今年8月26日乃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纪念日。记当年,深圳人以“知时木”之智、“转日莲”之勇打破旧序,创造世界奇迹,深圳人以“逼拔”之因与“当归”之果创造了“春天故事”。深圳人的“觉醒创造力”和“有意义的主观意图”值得传唱。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但愿海南自贸港、雄安新区既在建设路上,又见因果状况。再撰本草对联寄望之,联曰:
催归/南布正;
渴禀/甲沉香。
从文化符号学来看,“南布正”与“甲沉香”并非单纯的本草名称,而是被赋予特定时代意义的文化符号。“催归”“渴禀”符合人民意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写于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