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省汉川市人民检察院精神文明建设内核的深层感悟
七月中旬的湖北省汉川市,晚风里还带着汉江的湿润。从检察长办公室出来时,已是深夜十二点,手提袋沉甸甸的——装着张毅军检察长分别时送给的脱俗厚礼一一2023、2024年的检察印记、2018年一2023年8月的《规章制度汇编》、庆“七一”文艺汇演和庆“十一”文艺晚会的光碟、干警创作书画、摄影、剪纸作品典藏集《丹青颂盛世 检心谱华章》,还有那首由检察长作词的《汈汊湖畔检察官——汉川市人民检察院之歌》。这手提袋里字字句句、帧帧幅幅,经余悉阅、拜读,感觉到凸透着一个先进集体满满的精神份量。作为一名年过七旬、辗转于中文学业、法学学业和清华美院书画篆刻学业的“爬格”人、法律人、书画人,的确见过不少单位的“门脸”,却鲜见有像汉川检察院这样把“刚性执法”与“柔性人文”揉得如此真切,让“物质基础”与“精神内核”贴得如此紧密的司法机关。
一、从“印记馆”里读初心:制度的硬度与时代的温度

走进汉川市人民检察院的印记馆,像是翻开一部立体的检察史。从1979年恢复重建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铿锵步伐;从案件卷宗的手写到砺剑融媒体中心的直播,每一个物件都在述说一个词:“坚守”。检察长指着一幅老照片说:“那时条件很苦,也没人敢松‘执法必严’的弦。”这句话让我忽然明白,他们今天的制度体系——从“汉川检察151工程”的系统化推进到四类规章制度的行为规整,从“三个规定”的严格执行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审慎温情——从来都不是凭空臆念,而是在管党治检、执法司法过程中反复实践与不断提炼升华的结晶。

就像那本2023年的《检察印记》,按月编排的7到9项工作,小到干警下沉社区的防疫,大到全国典型案例的诞生,都记在纸上、落在实处。我曾问检察长:“制度管得这么细,会不会束缚手脚?”他笑答:“你看汉江的石头,正是经湍急江流年复一年的冲刷,才磨出了既棱角分明、又坚而不方的模样。” 这话让我想起在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研习法律时教授说的“法治的最高境界,是让刚性规则长出人文的温度”。汉川检察做到了——他们让“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从墙上的标语变成了人大代表联络群里的实时反馈,变成了听证会上当事人舒展的眉头。
二、从“歌声”里见精神:文化的柔度与团队的力度

手提袋里那两盘庆“七一”和“十一”文艺晚会的光碟,因电脑外接播放器年久失修我虽没能播放,却能从检察长的描述里想象出如下画面:几十名干警登台合唱,歌声里没有专业演唱的技巧,却有“一家人”的默契。这让我想起自己在珠海格力集团做法律顾问时最看重的“团队朝气”——一群人向着同一个目标使劲,再难的事也能干成。

更触动我的是那本《丹青颂盛世 检心谱华章》书画、剪纸、摄影作品典集。退休老同志创作的汉江水墨画里,能看出对检察事业的眷恋;青年干警的“检察护企”摄影作品中,透着对营商环境的关切;还有那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符号,把“廉洁”二字镌刻得入木三分。检察长说:“我们搞书画摄影等各种小组、歌舞、跑团,不是为了热闹,是想通过检察文化建设,增强干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尊崇感和检察归属感,记得自己既是‘法律人’,也是‘文明人’,打造属于汉川检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这话让我想起在中国政法大学听课的日子,老师说“法律是冰冷的条文,司法者要做有温度的执行者”——汉川市人民检察院正是用文化这把“软尺子”,丈量出了干警内心的“文明刻度”。
三、从“夜谈”中悟担当:监督的锐度与为民的厚度

与张毅军同志四个小时的深夜长谈,最让我动容的,是检察长那句“把干警当家人”的箴言。他说:“检察院是个大家庭,严格执法是底线,可干警心里暖了,才会把这份‘严’变成对群众的真与爱。”这话里藏着治理的智慧——他既要求干警“遵纪守法”,又用球赛、文艺晚会给大家“松绑”;既通过推进“汉川检察151工程”压担子,又用“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实现自我”的信条减压力。这种“严管厚爱”,让百余人的队伍拧成了一股绳:有人在扫黑除恶种夜以继日,有人在法律监督中斗智斗勇,有人在疫情防控中无畏坚守,有人为企业纾困忙前忙后,有人在警车变救护车的瞬间挺身而出。作为老法律人,我太清楚“监督者”的不易——既要铁面无私,又要懂得“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汉川检察用25件全国全省典型案例作答:他们办的不只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护的不只是法律条文,更是汉江两岸的人间烟火。就像那起入选最高检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他们不仅纠正了违法,更推动了“案结事了政通人和”这才是“监督”的深层意义。

分别时,检察长握着我的手说:“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不是为了一块牌子,是想让‘法治’二字在汉川更有份量。”我望着在街灯映衬里的检察大楼,忽然懂得:这里的“双文明”,从来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刚”与“柔”的共生——制度的刚性让执法有了边界,文化的柔性让司法有了温度;历史的厚重让前行有了根基,创新的活力让发展有了动能。

以上这份感悟,或许正是老法律人之间最珍贵且沉甸甸的“精神礼物”。
(周义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