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国才,江苏盐城人。字石鸣,号翰香居主人。七八年毕业于盐城师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央电视总台新影中学生频道艺术之旅栏目客座教授。作品收录于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典藏一书。

高原生活里的烟火与温情
在艺术长河的漫溯中,那些深植生活土壤、饱蘸人间烟火气的作品,宛如熠熠星辰,跨越悠悠时光,轻叩观者的心门,漾起层层共情的涟漪。孙国才老师的这组人物画,恰是这般存在,以细腻如丝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乡土图景,将田园诗意与人文温度,熔铸于素净宣纸之上,成为解码时代、品味生活的生动文本,引领我们踏入那片满溢温情与美好的乡土天地。
画中的场景,皆从平凡日常中采撷而来,却被孙国才老师点化出悠悠诗意。画里,农妇静坐在石畔,粉衫黑裤,素朴着装难掩生命的鲜活。群鸡环绕四周,或专注啄食,或昂首张望,灵动姿态跃然纸上。背景处,芭蕉叶肆意舒展,似在轻吟夏日絮语;竹架上藤蔓蜿蜒,缠绕出悠然闲适的农家况味。画家未着宏大叙事笔调,仅截取喂鸡这一平常片段,却让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蓬勃生机,如潺潺溪流般扑面而来。恍惚间,似能听见鸡群啄食时细碎的“哒哒”声,看见阳光穿透蕉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编织成一方静谧又充满烟火气的小世界 。
聚焦少数民族生活剪影,两位女子的互动,满溢生活意趣。站立者手持木盆,坐姿者轻理长发,背景中芭蕉叶如巨伞垂落,庇护着这方天地;身旁绿植葱茏、山石静卧,共同还原出自然与生活交融的鲜活场景。人物动作、神态自然流畅,传递出姐妹间、邻里间的亲昵无间,将少数民族日常里的美好瞬间,牢牢定格。在这看似寻常的画面中,独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质地,如陈酿的美酒,缓缓散发醇香 。
秋收时节,更是把农忙的喜悦,具象成满溢画面的温度。马车满载金黄秸秆,孩童端坐其上,笑靥如花;农妇牵引骡马,服饰色彩搭配,既贴合乡土审美,又凸显地域与民族特色。画面传递的,不只是丰收的欢悦,更是对劳动、对质朴生活的虔诚礼赞。秸秆堆叠的厚重感,骡马步伐的沉稳节律,都在无声诉说田园生产的独特韵律,仿佛能看见阳光里飞舞的尘土,听见农人的欢声笑语,穿透纸背,叩响心门 。
饲鸡图中,农妇手提竹篮喂鸡,蓝衫长裙、花帽轻覆,与鸡群的红冠、黑羽相互映衬,晕染出和谐色彩。木栅栏、芭蕉叶构建出简洁空间,将平凡喂鸡场景,升华为满溢秩序感与美感的艺术画面。观者于其间,能触摸到乡村生活的质朴节律,感受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的脉脉温情,似一阵轻柔的风,拂过心尖,留下满室芬芳 。
人物,是画作的灵魂。孙国才老师笔下的人物,鲜活得如同邻家乡亲,仿佛下一秒,便会走出画框,唠起家常。造型上,深深扎根生活原型,农妇衣饰的褶皱、肢体的姿态,皆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坐于石上的农妇,腿部自然弯曲,手部松弛摆放,将劳作后休憩的随性,演绎得淋漓尽致;梳理长发的女子,专注神态从眉眼、手部动作间自然流淌,发丝描绘虽简却飘逸,似能感受到微风拂过发丝的轻柔 。
神态刻画,更是精妙入微。喂鸡农妇的温和笑意,秋收农妇的质朴欢颜,少数民族女子的亲切眸光,都在眉眼唇角间悄然流露。孙国才老师未刻意美化,却让人物裹挟着泥土气息与人间温度而来。观者仿佛能踏入画中,与她们并肩而坐,唠一唠农事桑麻,话一话家长里短。这份鲜活,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细致凝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情共情,让每一笔勾勒,都成为连接画里画外的情感纽带 。
在笔墨运用上,孙国老师才深悟传统国画精髓,又贴合乡土题材巧妙调适。水墨晕染,晕染出温润氛围,芭蕉叶的浓淡层次、鸡群羽毛的墨色变化,既有写意的洒脱灵动,又不失写实的生动鲜活。线条勾勒,简洁却有力道,农妇衣饰轮廓、木栅栏结构,用线或粗或细,精准契合不同物象质感,让每一处勾勒,都成为诠释生活的独特符号 。
色彩搭配,大胆且和谐。粉、紫、蓝等色彩点缀素朴画面,既如点亮夜空的星辰,提亮视觉,又不破坏乡土本真。少数民族女子的服饰色彩,绽放着民族文化的绚烂,又与背景水墨色调相融,达成传统与生活、艺术与现实的美妙平衡。笔墨不再是单纯的技法展现,而是化作传递乡土情感的温柔载体,静静诉说着土地与生活的故事 。
在当下快节奏、都市化的喧嚣语境中,孙国才老师的画作宛如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唤起人们对乡土的记忆与眷恋。它提醒观者,珍视生活本真,聆听那些被都市喧嚣淹没的人间烟火声。让乡土题材,不再只是怀旧符号,而是成为具有时代温度的生活镜像,传递着对田园生活的守护、对人文传统的延续。这份情怀,跨越地域与身份界限,引发广泛共情,彰显出艺术作品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精神力量 。

养猪姑娘

傣家风情

汲水图

傣家五月

晚风

饲鸡图

饲猪图

喂鸡图

收获

麦收时节

暮归图

丰收的喜悦

红苹果

喂猪图

高原雪韵

蝴蝶泉边

牧鹅图

絮语

喂猪

牧牛图

清风

晚归图

丰收图

欢乐的养鸡场

饲鹅图

喂猪图

赶猪图

暮归

人民的卫士

边疆风雪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