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食品安全,服务天下众生。”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山西帅林绿色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用十六年光阴,将昔日的贫瘠土地耕耘成孕育希望的沃土。自2009年创建以来,这家植根朔州的农牧企业始终秉持“绿色生态、健康有机”的发展理念,构建起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晋北小杂粮产业的领军者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自然禀赋:孕育绿色天成品质

帅林农牧总公司坐落于朔州市平鲁区向阳堡乡,占地面积390亩,总投资超5000万元,下设小峰山农牧专业合作社、朔州市金益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等6家分公司,拥有23个农产品销售门店、3家农特产品体验店及1300平方米的朔州名优特产展销馆,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包装+销售+展示”的完整产业生态。
漫步于69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两条“麦饭石”石磨生产线正低速运转,保留着谷物最原始的清香;年加工杂粮能力3000吨的生产线有序作业,将晋北杂粮的醇厚传递给千家万户。

在产业链上游,企业构建了“基地+农户”的紧密联结。357亩生态牧场里,肉羊、黑猪、土鸡在林间自由生长,严格控制出栏周期,还原了食材本真的味道;4500亩无公害种植基地与1800亩药材基地遥相呼应,红山荞麦、塞外小米、藜麦等作物在北纬39度黄金纬度汲取日月精华,为产品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古法新艺:淬炼“朔味”珍品矩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在帅林农牧的产品中得到生动诠释。该企业依托晋北独特的农牧资源,深挖晋北农耕文化精髓,打造出“帅林牌”“老雁北”“白银山”等六大地标品牌,涵盖30多个系列产品,其中红山苦荞醋、平鲁胡油、塞外小米等成为当家花旦,产品远销北京、河北、内蒙等30多个城市。

“雁门关外笛声起,红山荞麦梦里香。”红山荞麦更是承载着800年的种植历史,以“粒大、皮薄、色好、质优”闻名遐迩,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居国内同类产品首位。

红山苦荞醋堪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以红山荞麦、旱作莜麦等为原料,借鉴山西陈醋酿造技艺,经蒸、酵、熏、淋、晒等数千道工序精酿而成,富含双硒等微量元素,兼具调味与养生价值,包装精致成为送礼佳品。

胡油则以当地优质胡麻为原料,通过冷轧工艺保留丰富的α-亚麻酸,被誉为“经济实用的深海鱼油”,对产妇恢复极有助益。



石磨系列产品坚守“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石磨面粉生产线采用低温低速研磨技术,最大限度保留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其中石磨豆面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上。
荣誉担当:农企同心共筑振兴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帅林农牧的发展始终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紧密相连。企业先后荣获“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山西省十大特产企业”“山西省扶贫龙头企业”等30多项荣誉,“帅林”商标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产品在北上广深等多地农博会上屡获“最佳优质农产品奖”。董事长郝帅林也因其突出贡献,荣获“山西改革开放40年红旗人物”“三晋英才”等50多项个人荣誉,成为朔州市农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荣誉背后是企业对“诚信经营、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帅林农牧带动朔州10个乡镇、232个村庄的3200户农户增收致富,流转土地5500亩,让农民实现“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双重收益,每年季节性吸纳务工人员300多名。每年2000万吨的杂粮认购量,不仅保障了原料供应,更让“小杂粮” 变成了农民的“大靠山”。企业用产业赋能的方式,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更加稳固。
擘画未来:农文旅融合的振兴新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帅林农牧正将产业版图向纵深拓展。在红山村,计划打造荞麦全产业链示范项目,从优质种子筛选到精深加工,从电商销售到乡村旅游,让小小荞麦成为“致富麦”。游客不仅能体验荞麦种植、石磨加工的乐趣,还能品尝荞面宴、苦荞醋等特色美食,感受晋北乡村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将继续扩大有机种植规模,探索“光伏+农业”的立体发展模式,推动杂粮深加工与健康食品研发。郝帅林表示:“我们要让更多‘朔字号’农产品走出大山,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让乡村越来越美。”这种“不止于农”的发展思路,正是帅林农牧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生动实践。

中秋福利产品

春节福利产品
从雁北高原的田垄间到城市餐桌的烟火里,帅林农牧用十六年坚守诠释着“打造食品安全、服务天下众生”的初心,以实干与担当,让黄土高原的“土味”特产成为富民强企的“金疙瘩”,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策划/宣峰 图/山西帅林绿色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声明: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