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岁月,山河巨变;八十年浩气,薪火相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了铭记那段浴火重生的民族记忆,缅怀以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先烈,我们以“自强精神”为主题,特邀全国80位书画名家,以丹青写史、以翰墨铸魂,举办本次画展。自强,是中华民族在十四年烽火中淬火而生的精神利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汇聚成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正是这股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使山河重光,使民族复兴。今天,当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依然需要回望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岁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不是为了沉湎回忆,而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为此,80位书画名家以笔为旗,以墨为刃,或再现烽火硝烟里的英雄群像,或抒写山河无恙的盛世气象,或寄寓对和平的永恒祈愿。他们的作品,是历史的艺术凝练,是时代的深情回响,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崇高的礼赞。
孙捷 别名逸斌,字康雄。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文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导师、河北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西北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西安中国画院画家、殿堂山水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广东惠州永安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书画展屡屡获奖,被许多艺术院校、专业馆社、名人政要及海外友人收藏。重要收藏机构:全国政协礼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体育馆、香港美术馆、澳大利亚时报社、加拿大国家艺术家协会、美国波音公司、法国空客公司。有关外交部门以国礼赠送肯尼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总统。
雄浑古拙,寄意辽廓
——孙捷山水画作品赏析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原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孙捷的山水画作品在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显示出其不同寻常的艺术潜质及良好的艺术感受力,他以独到的笔墨语言与恰到好处的整体把握为我们营造出新的山水图式。
赏读孙捷的作品,能传达出一种雄浑朴拙,苍润、古雅的气息,既有南派山水的舒展、空灵,又有北派山水的刚猛、豪放;既有水墨交融的滋润,又有枯笔飞白的刚劲;既有泼墨挥洒的厚重,又有细线构勒的灵动。
他以自己独特的感悟抒写着笔墨的苍润之美,在创作实践中把南北不同的画风进行了融合、互动,取长补短演绎出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的现代山水新面貌。孙捷十分敬重中国山水画传统精神,他曾系统的研习过范宽、石涛、四王等大量古代山水画大师的名作。
他喜好石涛的泼墨破气,汲取沈周的笔势简练,推崇徐渭的水墨写意,领略四王的笔墨精邃,从而在创作中融古贯今,推陈出新。挥毫时能阔笔大写,尽展水墨交融的气韵和墨彩绚烂的雅逸。此外,孙捷还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正是这种全面的学养,方促成了其富涵文人气象的笔墨语言。
他的作品呈示出的是传统面貌,但又由传统风格转向意向形态,即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借助笔墨,情感溶入写心写意的味道,从而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冲突中求融合,使笔墨的情感张力达到和谐统一。纵观孙捷的绘画艺术,其最大的的特点是具有传承性。略看笔笔有出处,细看笔笔都不同。是典型的传统加创新的绘画方式。
其传统笔墨功底扎实、深厚,绘画技法娴熟、纯正。扫一眼,便知其曾大量临摹古、近代名人佳作,赫然已打入“古”中。但细看下去,却又生出些许“润物细无声”的奇妙,鲜明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绘画语言却也在浓郁的“古意”中依稀可见,交错横生。显然又像是在“走”出来的路上。画者皆知,所谓“打进去”,必须有“愚公移山”之精神和“滴水石穿”之坚韧,只需“咬定青山不放松”便够了。
但“走出来”可就不是一个刻苦就能搞定的了。还要有相对深厚的文化底蕴、综合性的艺术修养以及由“输血”变为“造血”的转化功能。放眼望去—— 在“走出来”的路径上探索者众,无数画家前赴后继、期盼新生。孙捷的绘画作品证明,他一直在“走出来”的路上虔诚地修行。他的画作还有一个特点是绘画有情感,有很强的文学性。
虽然说绘画是画家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最好方式,但并不是每一位画家都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或恰如其分。它要求画家不仅有表达情感的笔墨技法,自身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这些孙捷无疑是具备的,而且似乎先天具备。他笔下的任何景物都被他赋予了有所寄托的新生命——山、水、树木;天空、草地、云雾……象形达意均有所喻。排排小树手臂相连,并肩成长,像同学像战友像兄弟;一棵大树山顶傲立,与风雨对话,和宇宙谈心。
画面布局散发着古人惯有的骨气和孤寂。便是极普通的寻常之景一经他的画笔描绘出来也能改容换貌,一派的诗情画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林风眠的经典之语:艺术所要表现的无非两点,“美”与“力”。
而想要创作的初衷无一不是出于感情。没有感情的创作,不叫艺术。 中国画作为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其独具的艺术审美价值又是其它画种所不能取代的。画家寄情山水,以肆意的笔墨,洒脱的笔法去勾勒理想的山。
这也是孙捷能在山水画领域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 中国画自古讲求诗、书、画、印四能。当代画家中,具备诗书画印全能的日渐稀缺。孙捷之所以能在山水画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同他全面的学养是分不开的。
他幼承家学,喜读诗书,早年就开始临习碑帖孙过庭的书谱、二王的行草,奠定了扎实的书法功底。他的书作字势横展,波折突出,严谨不失灵动意趣,古朴遒劲,淳厚雄浑,泫然大气;其印清明雅致,圆润劲健,极富古印章的质感和意蕴。
所以他的画作有笔有墨,通过线条的律动感来构成画面的恢宏气势,笔意纵横'变化多端,形成了其独具神韵的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
中国画讲求立象尽意。孙捷非常善于处理画面中“情”与“景”的关系,正是因“意”与“象”的关系不同,使意象类型也产生了分别。如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天真”、“自然”的格调,“兴象天然”,力求把主体情思尽可能隐没于自然的本来面目之中,隐“意”而显“象”,客体为主,主体为从。如入无我之境。
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中突出主体情思,把外在对象作为心灵的寄托,浓情的投射,以我为主,物也从,我为体,物为用,营构“有我之境”,在我国诗论中,前者属“兴象”类,后者属“喻象”"类,诗画相通。孙捷的作品大概也可分为两大类,即“兴象”“喻象”交相为用。孙捷在创作中把浓清灌注,投射到形象之中。
他的画重气势,重神韵,重意趣,他把气、理、情、意、趣融为一体,他以自己的方式方法,真诚地写自然之神韵,有“尽广大而致精微”之妙,较好的展示出其高超的绘画技能。
中国画笔墨集造型,传意,流美于一体,是高度凝炼,浓缩的艺术手段,是多功能的复合载体。前人论画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笔墨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形而下的工具和手段,它所表现出的笔情墨趣是形而上的,它既具独特的形式美感,又具人们情感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一幅中国画的笔墨,要能在表现形、势、韵、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才是充分发挥了笔墨的功能,才称得上是笔精墨妙。从孙捷的《溪山秋韵》、《茂林山居荡雅情》、《溪山秋亭》等作品来看,其朴拙雄浑又极富情感与视觉张力的独特画风渐趋形成。其作无一不呈现着从画家心间流淌而出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欣欣然,活脱脱,呼之欲出,给人一种直抵灵魂的感悟。
在笔墨语言的运用中,他师承传统又能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赋予其作品以时代精神,成功的融入现代的构成和丰富的色彩,为其作品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善于用墨,正如他对黑白有着诗意的理解,他以精墨大写,直取山川灵魂。
正是他能娴熟地运用这两种特质,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山辉川媚之姿,又能有蕴玉藏珠之富;呈示出厚重'磅礴的气势;他擅于放笔抒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东方水墨的无穷魅力,形成富涵文人气象的笔墨语言特色。
孙捷的作品呈示出的是传统面貌,但又由传统风格转向意向形态,即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借助笔墨,情感和他丰厚的传统学养与现代审美意趣的自然流露。孙捷的作品具有平淡古雅的审美意趣,他的画作较好的传承了中国画艺术特有的清空,超然,蕴藉与典雅,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东方式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和儒释道禅文化意韵。在提炼笔墨的同时,孙捷不为时风左右,并能着力提高学养,拓展视野,融汇中西。因此说,他是一位极有潜力的画家。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