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德州市长河教育集团的会议室里飘着淡淡的果香。当“从个体出发的三和教育”与师生们相遇,一颗小小的番茄,成了打开世界的钥匙。
在孟国泰先生的“观察课”上,小番茄先是安静地躺在孩子们的掌心。第一次观察时,传统认知像层透明的罩子,孩子们笔下的番茄只有“圆形”“红色”“绿色的柄”这类视觉标签,如同给番茄拍了张静止的证件照。
直到孟先生的提问打破僵局:“盲人看不见,又是怎么观察的呢?”这句话像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孩子们睁大眼睛的同时,也竖起了耳朵、凑近了鼻子。“孩子们,一个科学的观察活动,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鼻子嗅,嘴巴尝,身体来感受,大脑来思考!但要有判断力,不该看的、听的、尝的、感受的,一律不沾!”孟先生的话,像给孩子们的感官装上了开关。
于是,小番茄在第二次观察中活了过来。张欣宜不仅摸到了“光滑又柔软”的外皮,还带头勇敢地咬开了小番茄,尝到了“甜甜的果肉裹着硬硬的籽”;雷雅欣发现番茄尾部的小黄点“偏凸略尖”,内部果肉带着“沙质感”,汁水是“酸略偏甜”的层次;张轩睿被“迎面扑鼻的清香”包围,舌尖触到的“又酸又甜”在口腔里蔓延开来。
孩子们的笔尖开始跳跃。田青果把番茄的柄称作“六跟绿色的头发”,说它“躺在雪的床上”,童趣让科学观察有了诗意;赵玉恺像个严谨的小研究员,数出“9个伤疤”“最长疤0.6cm”,甚至测量出“皮厚0.01cm”,连“微声颤动”都没放过;没写名字的小彩娃用朴素的语言列出发现:“嗅起来酸酸的”“吃起来十分好吃”,直白里藏着最真实的欢喜。
郭奕合咬下一口番茄后,写下“吃着特别甜”,那个带着牙印的果实,成了连接味觉与文字的桥梁;马婧燚注意到叶子上的“小绒毛”,王馨瑶发现番茄“外面硬里面软”,这些细微的感知,都是感官苏醒的证明。
一颗小番茄,从被眼睛定义的“红色圆形”,变成了被全身感知的“酸甜的、光滑的、带着清香的、有籽的生命体”。孩子们在咬开番茄的瞬间,不仅尝到了果肉的滋味,更触摸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原来万物的模样,从来不止一种角度;原来每个个体的感受,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答案。
这堂观察课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打开感官的勇气。当孩子们学会用耳朵听番茄表皮的细微声响,用鼻子闻果香里藏着的阳光,用舌尖分辨酸甜的层次,他们咬开的何止是一颗番茄,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大世界。而每个孩子笔下的文字,都是这世界里最鲜活的注脚。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华新
